据媒体报道,一些领导干部在退休后,选择去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发挥余热”。粗略统计,在市值排前50的上市公司中,有34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
事实上,《投资者报》在2010年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聘请的前官员总数达到1599人,其中有467人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职务是独立董事。有媒体援引专家的观点指出,企业聘官员并不看重其“工作能力”,高薪聘来挂个闲职,其背后的用意和目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企业也不傻。
这是一个“仕而优则商”的问题。类似的讨论我们已经不觉新鲜。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多位政府高官、央企高管位列榜单,引发了一场有关“仕而优则学”的争议。于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仕而优则一优百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考公务员的人数如过江之鲫。须知道,“学”也好,“商”也罢,都代表着不菲的社会待遇,名利双收的待遇。而这样的好事,却总是能够看到官员的身影,难免会犯嘀咕。
《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然而,这种事情看着实在有些扎眼,却又很难界定。前金融系统的高官到了石油企业当独董,谁能说出不是呢?可谁又能说出个服众的理由呢?
同时,毕竟谁也不能说,高官或者一般的公务员,在退休之后就只能赋闲在家,老老实实地领退休金过日子。但是,上市公司独董这个职位又太多让人浮想联翩。既不独立,亦不懂事的独董,怎么看也像是个肥缺。难怪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将这个独董比做是花瓶,是个制度摆设。
到最后,官员的企业家身份就变成了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尽可看做是权力的溢价或余温。稍早前,国家审计署发布了铁道部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结果,铁道部下属信息中心6名司局级干部未经批准,在所属企业兼职,其中个别领导一人兼任18家所属企业董事长。
虽然国家审计署披露了,但是这个一人身兼18个董事长的官员究竟是谁,对于公众而言仍是一头雾水。无论是在职的官员,还是退了休的官员,在企业挂职总是选择“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以至于在此期间他于企业有什么成绩,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就要瞎猜,完全不知道就要完全瞎猜,甚至不乏想到是不是“官商勾结”。就在不久前,自称占据中国高端矿泉水市场近三成份额的西藏5100水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在港招股,其财务数据显示,铁道部下属的物流公司中铁快运是西藏5100最大的客户,为其2008-2010年收入分别贡献了76.8%、81%和80.5%。
退休高官去当企业独董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希望是明修栈道,而不是暗度陈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