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成为社会“热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不仅认识到有效创业需要激发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动力,而且深刻感受到创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在全民创业的时代热潮中,当我们总结成功创业的基本经验,分析创业失利的一般问题时,总是能够发现“创业规划”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创业规划是创业者对创业目标、创业过程及其中可能遇到问题的统一筹划与提早安排,是对未来创业整体性、长期性与基本性问题的思考,也是成功创业的基本前提。同时,行之有效的创业规划不仅关系到创业能否最终取得成效,而且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创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以及增强个人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行的创业规划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有机运行的基本动因,如何有效调动人力资源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强烈渴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人才资源必定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优追求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国家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必然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因此,有效的创业规划不仅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有利于激发人的创新活力与创造能力,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意识薄弱的状况始终令人担忧。其实,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2006年元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郑重宣布了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5年已过,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神舟飞船多次发射升空,提升了空间探测的能力;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让国人看到了海底的神秘,等等。然而,在国家宏观科技水平提升的情况下,高校中的理论创新、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却略显不足。创业规划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谋生”与“求职”,还有对新事物的探索,对未来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思考与追问。而这种超越性的想法也需要有行之有效的规划,并逐渐从低位创新、急于创新甚至“伪”创新的弊病中走出。只有这样,创新型国家才能从蓝图变成现实。 现实的创业规划有利于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
随着创业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逐步确立,创业教育正成为很多学校倡导的教育内容,创业理念正成为学校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基本意识。然而,在创业教育进行多年之后,人们不禁会问:有了创业教育就一定会创业么?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什么还是缺乏创业意识,不能成功创业?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效创业规划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反思当前的创业教育,不难发现诸多弊端:一是对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很多高校都已经把创业教育列为通识通选课,有的高校甚至将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然而对于那些有创业意念的同学却关注不够,教学案例中成功者居多,对失败者却反思较少。二是对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认识不足。学生在不同学段中会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在家庭、社区与学校中所接受的创业教育也各不相同。尽管我国政府、学校和舆论都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仍然未能形成崇尚创业、钦佩创业者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许多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创业持否定态度,城市社区与农村社会都未能形成整体上的创业氛围。三是对创业教育的本土性欠缺考虑。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很多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只是单纯从外域的经典案例出发,不能考虑本土学生的个体需求,不免形成创业教育的“水土不服”。四是对创业教育的适应性缺乏思考。创业的过程并非畅通无阻,而是布满了困境与难题。创业教育不仅要有成功教育,而且还要有失误教育与挫折教育。而当前的创业教育似乎将创业看成是前途光明而无任何乌云的教育形式,显然与事实违背,在遭到学生抵触的过程中也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创业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并非将创业教育看成一无是处,而是要在批评中不断完善。其中,有效的创业规划不仅能够凝聚学生的主体意识,关照到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创业文化,而且也让学生理性面对创业教育的客观因素。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会学生创业规划的制订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有效规划创业方案,将创业教育的经典模式与学生的个体生活方式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创业规划聚集了创业教育中的诸多要素,是从整体上重新勾画学生的创业之路,无疑会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合理的创业规划有利于破解就业难题
随着国际分工的专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就业问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显然,职业需求成为社会利益诉求的主要方面,工作岗位的创设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理论界积极着手于就业率、就业人数的统计分析,报刊、网络等媒体也拿出大幅版面广泛宣传创业典型,“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一条街”、“创业大厦”等新事物层出不穷。这种以宣传典型的“经验型”研究正成为新时期我国创业研究的主体,并在相关学术搜索引擎中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而这无疑带来三种效果:一是宣传了相关集体的有效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了集体的影响力;二是提供了相关的创业经验与实施策略,增强了某些高校的就业实力,为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三是不断出现重复性的创业经验,照搬照抄其他经验,难以“创新创业”。
然而,创业的个体性不仅在于创业教育,更在于创业者主观上的自觉行动。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无论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还是高校毕业生,都应及早进行有利于自身价值实现的创业规划。通过有效的创业规划,分析就业形势与未来走势,识别就业误区与观念不足,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面向社会的思维品质,为就业做好准备;不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等的就业意识,为进入就业市场打好基础;不断巩固农民工的择业观念,减少进城务工的弯路与障碍。因而,有效的创业规划必将对破解就业难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创业规划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上海市曾于2007年首次就大学生创业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数得分为60.5分,其中创业热情指标得分为61.2分;不少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创业想法但并不坚定,创业准备分值明显低于其他指标,而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得分明显高出创业意向。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较好的创业潜质。然而,在报名人数超过140万的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大学生的比重急剧增加。正如有的外国媒体所称:目前中国“考碗热”折射出人们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应该说,大学生虽然涌动着创业的热情,但仍缺少创新与创优的理论基础;虽然渴望以开创事业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依托,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专长,但综合能力较弱、整体素养偏低的状况令人堪忧。
每个人都渴望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一帆风顺、如愿以偿。那什么方式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虽然每个人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前提是事先的计划与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是否以创业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面对不可预期的未来,每个人都在摸索中前行,在探索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而这不也是一种创业么?所以,创业规划与其说是对职业的创立与设计,不如说是对每个人人生道路的安排与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创业规划对于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必要的。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一个人只有首先明确了自身所处的位置与责任,才能为人生谋划出精彩与亮色。“而小公司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活下来,挣钱”。“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上海的大学生创业指数调查为何能引发人们的热议?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不仅关心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更关心创业成功的几率与持续创业的生命力。
事实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没有一定的创业规划,有的人仅仅有创意,一些关于未来发展的初步设想甚至假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享受型创业;有的是跟随别人的营销策略与发展步伐,盲从型创业;有的是随遇而安,不动脑筋,攀比型创业;也有的只是摆地摊、做小生意,进行生存型创业。无论哪种创业类型,都反映出当前创业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仍处于较低层面,对于更高层次的事业开创与人生道路选择缺乏统筹规划,对于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设定,相关障碍解决以及影响因素化解等方面缺乏系统思考。而创业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又决定了必须充分考虑到创业过程的诸多因素,不断突破困境,实现创业的成效,进而延伸创业生命力。因此,创业规划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良好的创业规划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方式。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