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关三:创业容易守业难
这个难关不是只有中国企业家面对。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期是6~7年,英国的这个数字是5~6年,中国的这个数字是2~3年。并不是说企业家创业失败了,而是换了一个公司名称重新开张了。创业容易守业难是由企业的发展规律造成的。
企业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草创期。以业绩为导向,谁能够拿到订单谁就是英雄。创始人有自己的积累,自己的技术,容易在早期存活。第二,成长期。企业的人员、投资和部门增加,没有订单可以存活一段时间,渐渐规范,有了考核体系。第三,成熟期。以订单为核心的企业经营已经变成以规章制度为蓝本运行的庞大系统,具体到某个人的具体工作内容已经开始模糊。混事的人从成长期就有了,并开始增加。第四,下滑期。业绩下滑,创业期的“英雄”早已离开,剩下的多数都是混事的人,只能让船沉得快一点。第五,转型期。企业最终的命运是变卖或被收购、重组,大规模裁员是信号。
中国企业在草创期就梦想成为大公司,就快速采用大企业的流程、规章制度,只能导致其死在创业阶段。一个阶段应该关注一个阶段的具体特点,而不是所有灵丹妙药都一起不分情况地服用。
一个阶段成功的法宝往往是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障碍。
难关四:技术容易市场难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中国社会流行多年,这样的社会风气造就了大批钻研数理化的技术型人才。结果,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清华大学这个跳板,都去了美国发挥技术长项了;而一般的技术人才留在了政府、企业,进行着所谓的技术创新(抄袭)。企业更是将经营的重中之重放在研发、科研、专利上,认为这才是企业竞争永恒的法宝。
自由市场体系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发生了六次转变:
1.1900—1920年,技术研发、专利推动发展的阶段。
2.1920—1940年,大规模生产普及,流水线作业是核心竞争力。
3.1940—1960年的人力资本阶段,恢复人的自主能力,灵活性为主要竞争武器。
4.1960—1980年,市场营销兴起,企业之间的竞争集中在广告、渠道和促销上。
5.1980—2000年,企业兼并重组、管理模式、领导力强化等成为企业彼此抗衡的武器。
6.2000年以来,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核心动力。
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停留在技术研发、专利推动的阶段,真是一种悲哀和遗憾。
难关五:激情容易能力难
企业内部大会往往是这样的场面:领导激昂振奋,员工也如同打了鸡血,口号震天。企业外聘的培训也是如此,不断引领员工高喊口号。激情运动一浪接一浪,一波又一波。
是不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只会做煽动激情这一件事呢?要知道激情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真正能够支持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是员工的能力而不是激情。激情会掩盖许多能力的不足,能力强的员工不需要动不动喊口号来表决心,而是靠真正的实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员工的能力是推动企业进步、提高竞争力的本质因素。“能力=知识+技能+经验。”企业应以知识武装每一个员工,让员工落实到行为层面形成技能,并不断组织优秀的员工分享经验,使之变成企业共有的法宝,这才是真正的能力之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