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对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称颂和赞美之声渐渐平息,但仍有一些问题在他和苹果公司周围萦绕不去。
美国还会出现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偶像吗?还会有另一家苹果公司崛起吗?会有某个人、某家公司或某此事件激起另一轮经济繁荣吗?乃至新一轮的“非理性繁荣”?
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很多人来说是“不”,这样的声音在悲观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下多属于一种盲从。而事实是,会有另一家苹果公司成长起来,它不一定生产同类的产品,也不一定处于同一个技术领域,但一定会有另一位偶像级的革新者出现。要理解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从乔布斯的作为和不作为以及他用以为苹果产品创造艺术美感的技术依托开始谈起。
首先,看一看电子管、内燃机和晶体管这些基础发明的来龙去脉,乔布斯本人并没有发明什么。跟取得类似成功的早期工业巨头一样,乔布斯所创造的成功产品和服务是一系列新技术的巧妙融合,这些技术就成本和性能而言已经发展成熟。
2007年推出的iPhone是苹果的一大突破性产品,正是它将苹果扶上马,使其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竞争对手纷沓而至,携手改变了手机这一全球性行业的面貌,使智能手机得到快速的普及。没有人曾预料到,这些便携的无线掌上电脑能够如此迅速地占领全球市场。早先,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曾因预言了类似的设备而广受推崇,他试图将之贴上“通信计算机”(teleputer)的标签。不过,最后贴上去的是“智能手机”,虽然我们在日常交谈中并不常使用这种称呼,但“手机”一词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就像“cc”不仅仅是电子邮件中“副本”(carbon copy)的意思一样。
iPhone在设计、操控和功能方面绝对精湛,但如果没有大规模集成(LSI)电路、砷化镓(GaAs)无线射频芯片和锂离子电池这些技术,iPhone及其模仿者都不可能出现。这些技术的发明跟苹果和乔布斯并没有关联,但把其中任何一项拿掉,iPhone都不可能成形。苹果和乔布斯首先意识到,这三种技术放在一起可以产生魔法般的化学反应,他们不是这些技术的发明者丝毫没有妨碍到这一点。所以,这场手机革命的源头其实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为了预见未来的革命,让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过去,顺便探寻一下iPhone的源头所在。
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1959年在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工作时发明的,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项技术在1974年左右趋于成熟,当时每块芯片已经能够集成上万个晶体管,而这个数字到今天已经达到数十亿个。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让我们的电脑能够装备一块小小的硅脑,并使其成本能够被普通人所接受。如今一台小小iPhone的计算能力已经超出早期IBM所制造的那些大型主机。
支撑iPhone的第二项技术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出现了一种微型的超高性能射频晶体管,其材质是砷化镓而不是硅,这在当时还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新半导体材料。手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线电收发设备,或者更确切地说,手机需要一直开启其无线电组件,以保证其机载计算功能组件能时时与网络连通。早期对砷化镓进行创新探索的厂商包括汤姆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TRW,后被诺斯洛普公司收购)、威讯联合半导体公司(RFMD)以及TriQuint半导体公司(TQNT)等,它们大多获得了美国国防部专项研发资金的支持。
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是支撑iPhone的第三项技术,其长时间的续航能力使得设备更具便携性。锂离子电池的化学过程最初是由埃克森公司(Exxon)的化学家惠廷厄姆(Whittingham)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并在1979年经过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古德诺夫教授(Goodenough)的改进后变得安全实用。没有锂离子电池的话,用户使用的iPhone还会像1987年好莱坞卖座影片《华尔街》(Wall Street)中戈登·盖柯(Gordon Gekko)使用的大哥大一般硕大无朋。
这些历史中有什么共通之处?这三种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并碰撞出一些新鲜的事物。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提出“速度快、功能强、成本低”的产品标准前,那些神奇的基础发明早已存在了数十年的时间。当然,制造iPhone也需要用到其他材料,比如塑料、钢材、电子元件和玻璃,但真正让乔布斯和苹果能够推出iPhone的关键技术还是上述三项,没有它们就没有所谓的“智能手机革命”。
这并非历史第一次见证技术的“三数法则”(Rule of Three),即一些新技术 通常是三项 逐渐走向成熟实用,并在相互碰撞中激发新的行业革命。在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之前,我们不妨简要地回顾一下过往,在那些由“三数法则”激发的行业革命中,我们将看到马可尼、卡里尔、福特、沙诺夫、沃森和瑟夫这些响当当的名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