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体,其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都凝聚了大批拔尖的国际金融精英。例如,纽约金融从业人员超过80万,伦敦也有40万金融专才,纽约和伦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2%。但是,上海目前的金融从业人员不到24万,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3%左右。
自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人才高地就成为上海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已经着手培养和集聚的金融人才类型主要包括:研究、管理、经纪、支付清算、风险投资、风险控制、衍生品开发等,他们正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但是,有一类新兴的群体却被忽视了,那就是金融创业人才: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学历,甚至国外一流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希望围绕金融产业链,开展财富管理、投资顾问、产品研发、信息技术、征信评估等创新创业。金融创业人才能够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加速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的粘合,他们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创业企业既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属于服务业的高端业态,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力助推器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为传统金融业态注入新的活力。与高科技创业企业一样,金融创业企业一旦成功,同样可以成为金融领域让人瞩目的领军企业。
作为新兴群体的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在上海集聚和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比如,创设金融创业类企业门槛高、手续繁琐,在美国注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仅需要1日元(约合8分钱人民币);一些金融创业的新业态还不被有关部门和大众所认识,国内金融创业中“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还不属于工商注册登记允许的行业类别;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集中度较高,创业类金融企业在被国有企业把持的金融市场上机会少之又少,在投资顾问、产品销售、财富管理等领域都因为从业年限、资本实力等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新进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势单力薄、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规则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排挤;国内金融业整体税负较高,税种偏多、税制结构不合理,大多数西方国家金融企业营业税率在1%以下,中国金融业营业税税率为5%,不仅高于制造业增值税实际税负,也高于服务业(除娱乐业外)4%的营业税平均水平。
今年8月发布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标志着上海正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金融人才发展新局面。上海着力营造高包容性、高开放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创业企业和金融创业人才扎根。紧跟国际金融业态发展的最新方向,降低金融创业类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打破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为金融创业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着力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完善金融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制定和健全有利于金融创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科学评价人才绩效,为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税制结构,做好归国金融创业人才的保障工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