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重要
针对很多人曾经提出的价值观问题,我也很关注。我希望我们的团队常常会有一种对专业能力的紧张感,因此学习和充实自己是必须时刻关注的话题。
作为澳洲会计师公会的会员,我也很鼓励自己的下属加入专业的组织,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修养。对于积极充电的下属,我们会在晋升中做加分考虑。
而且,对于我们这个成立不久的部门来说,学习还意味着更好的生存能力。事实上,沃尔沃传统的销售模式以品牌线为主导,但是亚洲分部集合了集团所有的卡车品牌——沃尔沃卡车、雷诺卡车、UD卡车,每个品牌都有不同的业务模式。
不同的经营模式带来的资金流和价值链模式完全不同。面临多种品牌,面临不同的业务模式,面临各级管理层的需求,如何构建合适的财务体系成为一个难题。由于业务模式的多样性,且不同品牌的产品定位、目标客户、目标市场都各不相同,也决定了财务体系的多样性。
这就需要我们的团队,必须扮演尝鲜者的角色,必须为了一个新的模式和新的产品体系,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范围,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给了我们积极的创新心态,这也是我最感骄傲的地方。
平等的文化、透明的制度,还有积极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认为我们这个团队能够获得不错业绩的原因。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人们常说的管理无国界,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人们常常会遵循CYE基本的职场规律和方式。而管理外籍下属,其实常常要注重的是领导者自己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做一个胜任的管理者才能让下属真正信服。
案例二:简单的“傻老外”
主人公:JOHNSON 某制造企业销售部主管
公司的许多客户都是国外厂商,并且我们的业务也是技术性销售,因此,在我的团队中,员工的专业知识技术与销售能力是并重的。其中,我们也有几位优秀的外籍员工。
事实上,管理外籍员工和本土员工没有什么大相径庭的地方,尊重、信任、平等永远是第一要素。同时,我发现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随时随地随人的沟通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加班。我发现我的一位日本籍下属,也常常加班,甚至比我走得还要晚。一次,我问他,“你怎么老是加班?工作上有困难吗?”“不是,我是想看你是否有需要我做的事情,随时待命。”他回答。这让我心头为之一震,以往,哪有下属会和我一起加班,还不是自己手头的活儿干玩了,拍屁股就走人。况且我们又是业务部门,是业绩导向,办公室不是惟一的办公场所。
第二天,我请他去吃日本料理,和他随意聊天。他告诉我:在日本公司,下级随时是处于待命状态的,而且职务越低的下班就越晚,因为下属必须要随时准备回答上司提出的问题,提供他需要的材料,随时去执行他的一个命令;而在车间则相反,上司要时刻处于保障状态。
感动的同时,我也明白自己的问题了。以往,这种早请示晚汇报的事,无论是下属还是我都做得不够,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有时一天都不见得说上一句话。而自此以后,我有意识地多和下属随时沟通,将每周一次的例会,变成了每天很简短的例会,这样大家可以随时沟通工作进展和难点,以尽快解决。
我有事外出时,也会有意识地和他们打个招呼,问问有什么急事需要我帮助和解决。而时间一长,员工要下班时,也会过来问问我还有没有事。这样做了不到一个月,我突然感觉大家及时沟通、互相服务于他人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并且,带来的效果是工作思路的改变,我们不仅重视结果,同时还开始注重工作的过程。
沟通可以更直接
前些日子,为了一个新项目的实施,公司临时派了一个懂技术的德国专家参与进来,他为人非常谨慎。一次,我问他:“你觉得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吗?”他说:“大家做得非常努力,我很欣赏。”“那么,项目的细节你觉得呢?”“不错。”“你认为我们的数据精准吗?”他说:“当然。”我又问了好多问题。
终于,德国专家说:“你到底想说什么?请直接一点儿。”我愣了一下,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感觉?“我只是想和你聊聊天,了解一下你的看法。”“哦,那很抱歉,我是听说中国人很含蓄,我怕猜不出来你的意思,我们老外有点儿‘傻’。哈哈。”我们相视而笑。
以后,我再和外籍员工沟通时,开始注意尽量直入主题。久而久之,团队都习惯了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少了模棱两可的客套,团队的沟通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这些年来,和外籍下属间的沟通与合作还是非常愉快的。他们表达直接、心态很开放,而且他们的思维开阔性和创造力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事实上,和外籍员工相处的重要原则就是真诚和简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