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是荒谬的
据UNCTAD的最新报告,在2010年全球最大的200家非金融跨国公司中,49家有政府背景(政府拥有10%以上的股权),其中有29家来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国有控股)。很多人认为政府的支持是这些“新兴跨国公司”能够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更以此为由要求本国政府增加支持力度。尽管大多数经济学研究都指出政府干预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但政府支持就像挂在树上的香馍馍,短期内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难怪让人眼馋。
那么国企的利润下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得看利润的来源以及企业的对策。如果原本的利润是来自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么利润下滑会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退出处于竞争劣势的领域。利润的下滑也可能是同行竞争加剧的结果,最后的赢家是消费者,所以未必是坏事。但是如果原本的利润是来自政策的倾斜,那么利润下滑会促使企业集中力量去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一个例子就是在中国进入WTO后各行业国企面对外来竞争时的迅速兼并重组。在一个政策环境起决定作用的行业,比如说房地产,经营者面对利润下滑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造出更漂亮更结实的房子,而是如何去游说政府托市。这不是国企的特有的:只要政府能够不受监督地改变游戏规则,那么任何受规则影响的球员都会想办法与裁判达成“共识”。
我们关心国企的利润,不光是因为国企自身的应对,更重要的是国企的应对方式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层面的资源分配和运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抓大放小”这个概念本来就是谬误的。政府一旦抓大,那么就没有办法做到放小,因为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抓大”必然会改变中小企业和相关产业的生存环境,包括市场准入、定价权、人力资源流向,以及投资意愿等。如果因为国企利润下滑政府决定在后面推一把,那么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理由对国企的利润下滑表示担心。更重要的是,政策倾斜混乱了企业经营的绩效指标。央企无论做得多出色,大家都把这归因于政府支持;小企业无论经营得多糟糕,埋怨的都是这“体制外”的环境。我无意评价央企的效率或小企业的经营,但评价体系的混乱势必影响竞争的后劲。
诚然,抓大放小和产业政策可以让国家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稳定经济基础,快速发展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前提是政府比市场更有前瞻性,更能看清大局势大方向。这一点在成熟的产业中是可以做到的。日韩在七八十年代发展汽车制造业的时候,大目标清楚地放在那儿,需要的只是加大油门赶上去而已。但是对于那些新兴产业,那些下一步在哪里都还无人知晓的领域,集中资源赌一把就真的就是,赌一把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