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热门新闻无疑是跟“云”有关。微软前脚推出自己的云存储产品SkyDrive,Google后脚推出了Google Drive。不知道是不是怕微软率先抢占战略制高点,Google Drive的推出显得异常仓促,免费存储空间和对应的服务价位在消息爆出的24小时内一改再改。且不论“云时代”是否真的已经来临,两大巨头的举动绝非偶然,因为这回连苹果也坐不住了,看看今天的又一重磅消息:Dropbox面临危机,苹果拒绝所有使用Dropbox SDK开发的应用申请——为了给自己的iCloud预热,苹果也开始排挤Dropbox了。
对Dropbox来说,他们好不容易打拼下来的江山,眼看着就要被这些财力雄厚的巨头抢走。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像Dropbox这样的创业公司面对几大巨头的夹击,要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这类创业公司的崛起。
很多创业公司都很聪明,知道去开发一款产品来弥合现有的产品市场空缺。除了上述的Dropbox之于“云存储”以外,这样的例子还包括:Skype 推出了免费的电话服务,Salesforce 为公司提供了不依赖于软件或服务器的即时客户关系管理,而Square也将信用支付引入到了iPhone端。这些小公司具有目标单一,动作敏捷的特性。他们相较于那些业务庞杂精力分散的大公司有更加敏锐的市场嗅觉,所以才能更快地瞄准市场中的一块空白区域,并迅速占领这块区域。
但是,几乎不可回避的是,那些沉睡的巨头最终会苏醒过来,并立马将他们的目光瞄准这些新兴市场。所以,除了Dropbox被Google,微软,苹果夹击以外,Salesforce之后也马上有微软和Oracle推出类似服务,Square被Paypal盯上,而Google也对Skype穷追不舍。
那这些公司到底如何才能实现突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放一下马后炮,来评一评这些公司最初的创业方案确定。
其实,我们说,在最初的创业方案确定上,就已经涉及到很多“选择的艺术”。
首先,对创业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判断:他们的产品是一款“热闹型”或“人气型”的产品,还是一款可能改变行业格局,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会被用户需求的产品。前者就包括很多当下热门的游戏和应用,比如“愤怒的小鸟”,又比如前阵子大热的“你画我猜”。游戏的生命期通常不会太长,也很难建立长期的用户习惯。所以,大公司投身这种过家家游戏的概率就很小。但是,“云存储”显然属于后者。它改变的是数据存储,资源配置,社会主流群体办公的模式,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都是颠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巨头插足“云存储”,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
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个产品的实现是否有相应的技术门槛,即便是对大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的产品会不会对现在的行业巨头产生大的冲击。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行业,像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2.0网站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冲击了先前做门户网站的Yahoo。大公司的很多举措很多时候也都属于战略防守。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