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感性问题需要群体智慧来解决。
为了继续下去,我得加入一个只是我认为正确的论据:人类肯定会期待互联网越来越“聪明”,能解决更多感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佐证是百度上的寻址搜索越来越多,因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但会发现它解决得不好。)
那么感性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工程师们花了很多的时间试图让CYE计算机能“思考”(AI),但计算机是完全理性的,它不会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断,所以从这一本质上来说,我完全不指望未来十年内,某台计算机会完全自主地帮我选片子看,无论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算法有多精巧。
但计算机有一个能力很强,那就是“简单粗暴”。通过计算机可以大规模地收集、存储人类的行为,而人类大多数行为是“无意识”的,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当计算机大量积累人类在网络上的行为,我们有可能再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算法,处理这些积累下来的行为数据。这个处理的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而且,当互联网连结足够多的节点(人),在这些人之间有足够多的联系(不是社交关系,这种联系是由系统规则决定的),再按上面说的方法处理这些人的行为数据,它的运作就会有一点像——大脑。
说白了,就是把人类的大脑当用作CPU的逻辑门来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够多的大脑都连结起来,就有可能让你的系统产生一点点“智慧”。我把这个叫做群体智慧。
群体智慧中的个体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个逻辑门,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某个目标行事。但最终,他们的行为被汇总成一个帮助别人决策的结论。
5.我认为这样是可行的。
从第4点开始基本上都是“我认为”了。我个人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备可行性,特别是把时间限定在十年之内。
目前已经有很多服务已经有这种思路的雏形(很多所谓social的服务,背后逻辑都是这个),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是基于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的人类行为,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聪明、感性”的服务,提升更广泛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水平。
未来,互联网能告诉我们什么电影最好看、哪个地段买房最划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个餐馆最好吃……所有这些答案,不来自计算机,而来自被连结了的大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