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于一体的创业型经济发展,不仅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特征、投入要素结构特征等根本性因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仍困扰着世界各国,寻找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源是各国政府眼下最为关注的战略性议题。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于一体的创业型经济发展,不仅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创业是就业之基。从国际上看,一个人创业可以实现9至13个人就业。比如,美国的就业机会大都由其创业型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以国家甚至以大洲为单位的全局性宏观创业探讨和行动计划日益增多,许多国家政府都在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另一方面,创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一。创业的基础是创新,要求创业者善于抓住市场潜在的商业机会,整合CYE源,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创办组织,承担不确定性及风险,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生产服务运作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服务,开辟新市场、获得新资源,开展科技、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的创业型经济活动。这对推动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创业精神培育问题,而是个人、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前,我国一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全员创业活动指数逐步上升,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在创业孵化体系、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分配与激励机制,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束缚了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应着力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营造发展创业型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形成有利于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优化创业政策体系。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政策。为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应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其次,要完善创业信贷政策。应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重点支持特定人群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项目联动机制,提高贷款实效;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指引和信贷政策指导,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信贷的积极性,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三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为积极支持个人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地政府应加大政策优惠力度,进一步扩大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幅度,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此外,各地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并建立各类劳动者创业培训体系,逐步扩大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人群范围和培训补贴的额度,切实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用好用足。
第二,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建设创业政务服务体系。各地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并组建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负责创业发展工作,并通过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制,认真研究制定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推动创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措施,组织构建创业信息服务系统,推动信息共通、共享。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金融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健全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网络,制定适应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规定;融资支持运用多方合作制,即政府与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CYE共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扶持政策;积极扶持融资租赁等行业的发展,发挥融资租赁独特的功能和优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此外,还要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创业中介服务。要形成机构健全、种类齐备、运作规范、服务到位的创业中介服务网络,使创业者在信用担保、项目开发、技术支持与评估等方面能够得到服务支持。
第三,推动各类创业园区建设。创业园区是创业发展的载体。政府应根据不同创业人群需求,积极培育包括工业园区、高科技创业园、特色农产品创业园、创意产业园在内的各类创业园区,努力构建一个类型多样、突出创新、着重发展、兼顾就业的多样化创业园区发展模式。不仅要完善创新创业各项服务功能,积极引入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创业园区,为基地内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同时,还可组织财税、工商、科技等与创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业务部门,深入创业园区服务,开展政策咨询,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基地服务能力。要看到,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对创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园区和开发区初具规模的情况下,各地应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形成最有效利用区位产业发展资源的专业化分工和中小企业集群,力求获得区域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独具活力的创业园区。
与此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通过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开展创业宣传等,强化鼓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激发创业内在动力,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
(党 蓁 作者现任武汉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民建常委)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