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每届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爱好者的盛宴,也一定是部分运动品牌们的业绩助推器。期望于伦敦奥运会以及欧洲足球锦标赛等赛事对销售额的刺激,德国运动服装与设备制造商阿迪达斯近日上调了全年业绩目标,预计2012年净利润将增长12%~17%。
然而,国内本土品牌的境遇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与2008年北京奥运时的热情高涨形成鲜明对比,今年的“奥运之春”却显得分外冷清。
多家体育品牌公司的年报显示,整个本土体育用品行业集体陷入高库存困局,加上原材料、人力成本、仓储等成本费用上涨,盈利空间备受挑战,订单增速下降,业绩增长进一步放缓。
“就算是遇上难得的伦敦奥运商机,但就目前所处的调整周期来看,国内体育品牌想要破局,肯定困难重重。”尚普咨询轻工行业分析师刘培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负增长是主旋律
2008年,李宁迈着潇洒的太空步点燃北京奥运会火炬,当年无疑也是李宁公司最为辉煌的一年。2009年,李宁的销售额达到了83.87亿元,一度成为国内市场第二大体育品牌。
可是眼下,李宁的麻烦不小。李宁公司年报显示,2011年公司收入、毛利、净利等多项财务指标和2010年比较,“清一色”为负增长。数据显示,李宁2011年存货拨备为1.88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63.48%,由于受到的新的批发折扣率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毛利率继续下降。
另一方面,李宁还需要维持其庞大的品牌形象开支,其经销成本和行政开支合计较上年增长3%,至32.23亿元。
招商证券分析师赵晓(微博)认为,李宁目前正面临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的压力,销售业绩放缓。由于参与运动的体育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使得市场上超过一大半的产品为运动生活产品,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度。同时,成本上涨超预期。未来3~5年内人工成本可能仍会以年复合增长率10%~15%持续上涨。
相同的阴影笼罩在几乎所有的本土体育品牌身上。鞋服营销专家马岗对记者分析道,大部分本土品牌的优势和利润来源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例如特步,更是将约八成零售店设置于二至四线城市。虽然渠道给这些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是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他看来,只要门店数量一直增长,品牌商终究要面对店租、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带来的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