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记者:“十二五”期间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加速、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为银行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也使银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您认为银行将主要面临哪些发展问题?
张春子:一方面,我们应看到银行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银行信贷仍将保持持续稳步增长;银行新兴和中间业务将实现快速增长;居民投资理财业务将爆炸性增长;银行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将快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将为银行转型创造更好的条件;等等。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也应看到银行必须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加银行风险管理难度。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一个高度亲周期的行业,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业绩增长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伴随经济增速回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将呈现逐渐增大之势,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将明显增加,给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了更多的现实压力。去年,虽然银行业全年不良贷款维持双降,但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季度环比上升4.9%,为2005年以来的首次不良贷款双升。特别是去年四季度在宏观经济放缓明显的Cye背景下,不良贷款余额由三季度末的4078亿元上升4.9%至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由三季度末的0.90%提升至1.00%。从五级分类来看,不良贷款的上升主要表现为次级类贷款的上升,新增次级贷款占新增不良贷款的90%。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央行收缩流动性、汇率波动频繁可能增加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经济增长下行可能增加的假票据、假按揭、内外勾结作案等操作风险,这些外部因素都将制约和减缓银行发展速度。
其次,金融监管标准的空前提高对银行形成巨大的资本压力。“巴塞尔协议III”和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出台,强化了资本数量和质量监管标准、扩大了监管范围,对我国银行境外机构和业务拓展产生直接影响。《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该“指导意见”全面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要求境内银行在过渡期结束后达标。新监管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同时,银行杠杆率(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4%。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状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在新的监管标准下,国内银行资本管理和转型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再次,金融市场化步伐加快要求加快转变银行传统发展模式。我国已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国家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适度降低间接融资比例,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将呈现更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弹性。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将扩大,场外交易市场和国际板市场将加快推出。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将明显提速,资产证券化将稳步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市场将保持持续发展态势。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必将分流银行的优质资产,给银行的贷款发展造成压力。同时,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多样化的投资理财产品必将分流银行的储蓄存款。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步伐将明显加快。利率市场化将会缩小存贷款利差空间,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要做出根本性调整。汇率机制改革将使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更加显性化、日常化,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变得更加迫切。同时,客户规避外汇风险需求明显增大,要求银行在资产管理、交易支付、货币转换等领域提供更多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等避险工具,也要求银行具有更加专业的人才结构和产品研发能力。
最后,同业竞争加剧要求商业银行加速开拓新兴业务“蓝海”。未来四到五年,银行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分化将更加明显。如果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银行竞争的1.0版本时代。以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为标志,银行业竞争则进入以改制上市为契机,快速提升效益、质量、规模的2.0版本时代。以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强化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为标志,中国的商业银行进入了以战略、组织和管理为核心的3.0版本竞争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客户基础和专业能力将成为决定各家银行发展后劲和市场地位的关键。传统信贷业务仍是维系客户关系的基础,但其重要性和收益将逐步下降。与银行竞争激烈的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PE、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大量蚕食银行传统业务市场。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银行扩张能力也将受到明显抑制,而中间业务将成为客户竞争的新手段,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能否在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新兴业务领域及早布局,抢占竞争制高点,并通过有效整合银行传统资源和非传统业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专业化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对综合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将成为各家银行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转型突围决定银行发展未来
记者: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下一阶段应如何因势而变?
张春子:“转型突围”势必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变的主题,成为商业银行追求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不二法门。
第一,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保持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大力支持,同样,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基业常青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仍具有4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新需求。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市场大蛋糕,商业银行规模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资产规模领先对于银行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和银行资本监管门槛的大幅提升,客观要求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精细化的资本管理,走一条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道路。社会和投资者对银行衡量标准的改变,要求商业银行更多地注重ROE和RAROC水平、资本消耗、利润的可预期性,以及与市场的互动。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资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调整的深入,与市场互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综合经营和国际化的发展,实现市值的大幅越升。
第二,坚持依靠专业化经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效益、质量、规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明显表现出粗放经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创新等现象。未来几年,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变化最大的时期,专业化能力成为银行转型制胜的关键。中型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经营原则,打造专业化经营和特定领域竞争优势,通过专业化更早地发现客户需求、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具体来讲,专业化就要领先一步;专业化就要高品质、高效率;专业化就要给客户以感动。
第三,坚持依靠综合化和国际化路径开辟竞争的蓝海。未来五年,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仍然是金融业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途径,通过与非金融机构客户、渠道、品牌、技术等资源共享,交叉销售等合作方式,向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寻机通过收购、设立、参股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发展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其他金融业态,建立健全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化经营体制机制。通过新设或收购境外金融机构、深化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经营平台。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坚持依靠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坚持依托现代技术推进管理的国际化等方面多做工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