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并非预言家,但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萨拉·尼德曼(Sarah Needleman)近日致电采访,让我谈谈对创业孵化器未来发展的看法。她曾读了我撰写的一篇博文《如何提升创业孵化器中创业导师的价值》 (How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Mentors in Startup Accelerators),并希望我对她在写的文章提些意见和建议。
碰巧当时我刚刚在密歇根精益创业大会(Michigan Lean Startup Conference)上做了有关创业孵化器的演讲,演讲中我借鉴了在Year One Labs以及此后在其他创业孵化器的工作经验,作为探讨创业孵化器未来发展的案例研究。密歇根创业大会非常精彩,而且很有意思。
遗憾的是,萨拉没有把我的评论写入她的文章中。但是没有关系,与萨拉的沟通仍然非常有意义。她的文章标题为:《初创企业争进“孵化器”》(Start-Ups Crowd ‘Accelerators’ )。
因为萨拉没有把我的评论写入她的文章,所有我认为有必要简单地阐述下我对孵化器以及孵化器未来发展的看法。
一、孵化器必须赢利。我曾经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点,现在我仍然认为盈利是衡量孵化器的基本标准。我唯一要强调的是,有的创业孵化器/项目过于关注教育(如The Next 36等项目),没有足够重视其投资回报(创业孵化器可以视为风险基金)。
当下,许多创业孵化器的问题是它们没有把创业教育或投资回报作为其经营运作的主要目标/结果。相反,它们主要关注“设施建设”——非创业孵化器尤为如此。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创业孵化器不能以这种方式建设,而应当着重培育现有的成功(和大型)企业,并将一部分投资回报和成功经验再投入到创业生态系统中。硅谷发展的基础在于那些成功的大型公司及其创业者。
二、孵化器设立的基础并不均等。我在关于创业导师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点,在与萨拉的对话中,我也提到其中的部分内容:“创业孵化器克隆了其他项目的成功模式,并不意味着该孵化器也可以取得成功。”每个创业生态系统都有所差异,创业孵化项目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我在此举个简单的关于大学的例子:大学分为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二流大学和三流大学。某些大学在理科方面排名靠后,可能文科排名中等;而某些大学在文科二流,可在其他方面属于一流。创业孵化器亦是如此,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几个级别。某些孵化器擅长帮助企业融资,而其它孵化器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擅长。
三、孵化器仍属新生事物。正如我们所知,孵化器出现的时间很短。即使您认为孵化器产生于互联网泡沫时代,这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任何事物成熟,展现出重要意义的量变都需要更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众多在融资方面成功的孵化器吗?这一点我无法确定,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我所知道的是,目前成功的衡量标准(初创企业离开孵化器后成功融资)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成功情况。正如我们所知,易碳家杂志认为完成融资并不是成功,这只是一些创初企业要做的工作。虽然创业者当时确实感觉是成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融资是所有公司使用的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关注初创企业带来更多的退出(未来的3-5年甚至以后),以这种方式衡量成功。但是,投资机构的退出很难与孵化器的成功有必然联系。许多退出是在企业成立7-10年后发生的,很难将此时的成功退出与孵化器相关联。
四、孵化器的优胜劣汰。孵化器的数量仍在增加,但是不会永远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孵化器的数量出现下降。有些孵化器在投资回报方面表现较差,无法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有些孵化器未能培育出足够多优秀的初创企业,未来创业者将不会担心加入的困难。孵化器的优胜劣汰会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并不是处在岌岌可危的泡沫中,地球上的所有孵化器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此外,考虑到大多数初创企业实际上都失败了。孵化器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