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于固化业务运转的机制和流程;
2.将方针管理的改善成果形成新的基准标准,并加以贯彻,让其效果得以持续;
3.在日常业务的PDCA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慢性病,要有意识地加以改善,对于其中重要的问题课题,可以提升到方针管理的高度去改善。
而在推进日常管理时还要遵循一些基本方法:
1.给予组织应当发挥的作用,明确组织内每个人每一天要做的工作;
每个员工随时能毫不迟疑地,且以基本相同的质量完成工作。要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将工作的做法做成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业指导书”,并根据需要进行培训使员工掌握。
2.守业务操作的各项基准标准,把决定要做的事情按照决定的要求做到;
3.照预先决定的方法和预先决定的日程、频率,切实实施检查;
4.将检查、确认的结果,尤其是其中超越了管理限定值的异常,在通过应急处置排除问题的同时,对发生问题的原因,基于事实和数据加以追究,防止同样的失误再次发生。
落实分职能的“日常管理”
落实日常管理,要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者负责不同的管理范围和管理项目。比如同样是研发部门,部长、科长、组长、具体业务责任人,其担负的日常业务应不同,日常管理的项目也要明确。
这是目前困扰众多企业的一个大问题。很多部长、科长成了“孙悟空”,他们日常工作的内容竟涵盖了从部长到一般业务主管的全部内容,既包括管理全部门的研发Cye业务推进,也包括具体操作每一个商品每一个步骤的研发设计。厂长也不例外,除了不亲自操一线的作业,组长以上的活儿基本全都事无巨细地揽在了自己身上,倒是很有诸葛亮“事必躬亲”的风格。殊不知,这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西瓜。
而基本的方法应该是:明确从部长到一般业务主管各自业务的范围、分级和各级岗位的实施事项,加以明文化和可视化,并切实执行。我们举个例子。
研发部的开发功能中,包含“开发领先其它对手的商品”这一项业务,那么管理要点就是“新商品销售额”。作为部长,管理的项目应是A、B级别的新商品研发贡献率(开发数量),使用的管理工具应是“开发进度表”。部长要做的事情则包括:
1.全部门各开发完成项目的预测销售额汇总,不达标的对策,每月一次;
2.确认每个开发课题的情况,并提出要求、发出指示。如:a)收集信息,将需求建议具体化;b)提升商品功能性能的创新;c)开发商品的目标及程度的评估;d)开发业务的技巧、经验积累,专利申请;e)技术标准化;f)问题预测和防范。等等。
作为科长,就要对本科室所负责的课题进行进度管理,对未完成的项目进行补救和处理,重点项目每日一次,一般项目每周一次进行确认和检查,并向部长汇报/请示,重大问题要立刻汇报。其次,要确认每个研发项目并发出指示,必要的时候召集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开会探讨,等等。
作为组长,则要每日一次确认自己小组所承担的研发项目的进度,并对未完成项目追究原因,制定对策。其次,向每个业务主管确认项目进展并做出相应指示,确认其作业日志,根据内容不同决定是否需要与该主管单独沟通。
而作为承担具体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则要按照每天的计划开展研发工作,并通过作业日志等工作记录向上司汇报。做不到或者发生异常时,及时汇报,等候指示。
如此,从部长到一线研发人员,每个人的管理内容、管理频次、时间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形成有组织的日常管理。
理清了各个部门的管理,以及每个级别的日常管理的推进方法,仅仅是形成有效协作机制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完善贯穿全公司流程的职能管理机制,比如全公司的质量管理机制体制、成本管理机制体制、营销管理机制体制、研发管理机制体制等。表面上看,虽然这些应当归属于部门管理的范畴,但实际上需要全流程各个环节的配合,因此需要以主管部门为龙头,其他部门协作配合的强力协作机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