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服务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网-中国创业门户网站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 法律在线咨询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家点评→新闻
    


中国制造如何怎么才能突围全球


cye.com.cn 时间:2012-8-6 22:55:0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任剑浩 我来说两句

创造品牌,重要的不仅是质量好,更要稳定。中国企业一定要注重这个问题。

无论去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转悠一圈带点纪念品回来,要找一个非“中国制造”,还真不太容易。

日前,南都记者联合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环球市场集团向美利坚出发,直击“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当地市场、华尔街股市、外媒、超市货架、街谈巷议中的种种形象。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中国制造”虽然已渗透到美国各大城市各个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始终处于产业链条“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多位在美国艰难打江山的企业家告诉南都记者,自有品牌太过稀缺,不受认可,亟待崛起。

在美中企“中美通”营销人才稀缺

中国制造在美国的身影多是“开设办事处”、设立办公室,很少能做到以自有品牌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浙江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是为数不多的一例。万向集团十多年前就布局美国市场,在美开设并收购工厂、直接进入当地汽车产业链。万向介绍,在美国每3辆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生产的汽车零部件。

错过黄金起步期的匹克运动公司就没这么幸运。谈到市场占有率,匹克运动美国公司总经理粟佳告诉南都记者,“我们的目标是紧随耐克和阿迪达斯之后,以高性价比和个性设计瓜分非主流市场。”该公司在美国有自己的专卖店,范围有限的销售网络,也有N BA签约球员。下一步计划是推出自己的营销模式和美码设计,努力挤向上游。

让人意外的是,人力成本的变化之快已经超过大部分国人的预料。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总裁倪频说,“在中国来的人力成本已经比美国要贵。因为上升幅度太快,特别是管理层,而美国这两年相对平稳。好的制造公司总经理可能要两三百万人民币一年;美国20万美金已经很高了。”

这一现象直指中国制造业一大掣肘,即深谙市场规律、美中文化差异和消费者心理的高级营销人才稀缺,因此“奇货可居”。

美国本地音响制造商N V X还指出了中国制造商的一些掣肘,“出于保护技术和保密配方的需要,我们需要忠诚的后备代工工厂,而中国合作厂商在这方面的举动曾令合作受阻。”N V X负责人透露,相比之下,印尼的生产商会很好地履行技术保密协议,而且工程师的技术认可也更有保障,因此印尼制造会贵过中国制造。

国际电商:中国制造“DNA不纯”

“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是整条产业链没有形成格局分明的梯度和层次,可谓 鱼龙混杂 ,好的产品没有脱颖而出,杂质产品也还能分一杯羹。”环球市场集团总经理胡伟权对南都记者说,也就是说中国制造的D N A就还不纯,没有打出好名声。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质量一流、物美价廉早已声名在外,却还落得一个“D N A不纯”的结论?不少制造商难免感到委屈。环球市场集团的做法是集合中国十万制造商的力量,设立“优质制造商联盟”,将中国优质制造商群体呈现。

中美总商会也向南都建言表示,整合自身制造团队,延伸既有的营销模式,抱团出击,挺过这个阶段,提升整体形象,中国制造的“大鱼小鱼”才能共同受益。

“制造业的终极发展最终是要会回归本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用于做精做透行业,增加利润,专业化、纵深化是未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经济学教授里皮告诉南都记者,越来越多在外国留学的人愿意回到中国发展,这反映了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吸引力正渐长。

先行兵建言:按当地规矩出牌

低端制造企业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要增强创新能力,需要花费资金。但成功玩转资本和研发的企业总是少数,埋头苦干的中国制造企业并未跻身美国商业世界的主流,似乎总是耕耘大于收获。

万向集团美国公司作为在制造业刚刚萌芽迸发之时就进入美国市场的“先行兵”,向南都记者建言说,“大家都在谈困难,我的感受是没有那么难。你要坚守的就是入乡随俗,接触当地官方,在当地设立研发部门研究消费者群体,按当地的规矩出牌。一心琢磨如何走捷径,往往付出更大的代价。”

“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不会在意产品在哪里制造,按哪个标准制造才最重要。”志高空调美洲公司总经理王伟告诉南都记者,因为制造完成之后的品牌输出、质量验收、营销渠道等环节,才决定着产品以何种“血统”、“身份”出现在货架上。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开始减少甚至取消“贴牌”的做法,并大举进军ISO 9001、U L(U nderw riter LaboratoriesInc.保险商试验所)等各种名目繁多的国际认证。

“近年来U L接受的中国企业认证申请呈倍数增长,已经超过2万个。而且成功获批的企业也在增多,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是一个好现象。”U L消费安全部门主任John Drengenberg告诉南都记者。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热点
·相关工具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
   

 
热点汇总
   
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 创业好项目 创业故事 商机
创业板 大学生创业贷款 创业指南 小本创业 创业板行情 创业网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网上赚钱 怎么赚钱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染衣加盟 服装加盟 餐饮加盟 商业计划书 商业模式 品牌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