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时有一定的无奈存在,所以也没办法。
如果是我们的点子,股份是会高一些。但是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停止。
2011年年底的《商业价值》,曾报道过创新工场初期模式的窘迫:
李开复知道他们必须用(创新工场出创意)这样的方式做出几个成功的产品,才能吸引外部VC和成熟创业者的关注和认可,但这种早期思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几个创始人在扮演投资者、孵化者角色的同时,还要亲历亲为的作为产品经理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去。这种创始团队分饰多重角色的模式让效率变得低下,以至于最初创新工场留给外界的印象就是一群有经验的人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过家家”,那时候的创新工场更像是一个有着好几条产品线的工场而不是纯粹的投资机构。这种定位和模式上的痛苦纠结也成为其后创业第一年里创新工场的主旋律。
…………
业务碰壁加上资金到位的缓慢困难,让创新工场在成立3个月的时候士气跌到了谷底。“那个时候创新工场实在是太苦了,发工资都成了困难,开复自己的钱就不用说了,连汪华等人自己的钱都快拿光了,一些员工实在扛不住就忍痛选择了辞职。”创新工场COO陶宁事后回忆道。
“的确,创业的前3个月就是不断地碰壁,到了2009年的10月底点心和豌豆荚这两个内部项目启动,这些项目开始做到一定规模了我就尝试去融资,很多人说有兴趣,但是都在观望,没有人愿意投资,所以那个时候确实有些运作困难。”李开复说。
李开复回忆说:第一年投得很少,大概10个项目左右,后面两年大概是每年20个左右。因为起初很多创业者并不信任我们,顶尖创业者不会入住,以至于当初我们去主动拜访的时候,创业者会认为我们没有什么投资经验,基金规模也小,甚至在刚开始时,我们一分钱没有,资金都还在募。
刚成立时,我们只有一千五百万美金的投资承诺,就是郭台铭、柳传志他们的资金,而且这笔钱也是等七八个月才到账的,而第一笔基金——一亿多美金更是花了一年多才募集到账。最开始甚至是从我自己的账户取钱发工资。
其实外界对于我们是一个逐步信任的过程,刚创立的时候时,媒体和工程师在关注我们,一年后我们才获得了创业者的信任,做了两年我们才获得VC的接受,现在国际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也开始认可我们了。
3、对“占大股”与“山寨工场”非议的回应
前不久,李开复在微博上主动回应了业界对创新工场占大股的说法:创新工场共投50个项目,平均占股17.6%,有些已投2-3轮,所以每轮平均占股更低。
李开复:占大股这种情况其实在业界是一直有,到最近还存在,但没那么严重了,主要是因为投资这事变得更透明化。我们也帮助出版过《为什么要投资你》等书让大家更了解天使投资。更多天使投资的条款需要进一步合理透明化。
对“抄袭工场”的说法,我觉得是对我们的不了解。我们投的绝大多数项目是基于中国用户需求所创办的,起步点不是基于国外某一个成功的项目。当然如果你明明看到一个方案可以解决Cye用户强大需求,(你去参考)是可以理解的,在参考的过程中,也并不是把所有的细节抄袭过来。有些人不爱听我讲“微创新”,那我换个词好了,用“精益创业”吧——它的意思就是先针对一批用户解决一个问题,看它是否可能迅速的叠代。我想说,没有一个中国的公司永远是靠抄袭成功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公司对用户的需求绝对是足够专注、信仰的。还有就是执行力够不够强,嗅觉灵敏度够不够好。
4、早期投资须有助人之心,侵略性强的人不适合做天使
李开复:我觉得早期投资的竞争其实并不激烈。说实在的,我们投资的项目,它们基本上没有去找过别的基金与天使——我觉得可能是每一个创始人其实都有一个适合他的天使。当然,有些创业者明显就是我们三顾茅庐的,比如唐彬森,在评估社交游戏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很厉害,想尽办法和他接触。
在美国,你会发现美国的早期投资者都是朋友,因为在美国,早期投资根本谈不上很多竞争。
因为真正做早期投资的人,都是抱着助人的心态,如果你抱着想把对手打死的心态,那你其实更适合去做公司。侵略性强的人不太适合做天使,所以大部分天使都是比较平易近人、事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不是为了钱去做这些事情。
所以没有耐心的钱,我们也不会吸收。现在创新工场的基金平均下来是10年加2年的。这大概是早期基金的平均值。但是我们在募人民币基金的时候,就发现大陆的投资人不太理解10+2的概念、甚至更短一点的时间都比较难理解Cye。现在很多PE打包成5年私募,希望获取短期回报,这不是我们想做的,还有一些有钱人想用自己的能力与资源给创业者加分,我们也不想找这样的LP,我们希望找的是放权的、有耐心的投资人。
创新工场收的是标准管理费。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工资比较低,短期我们没有钱给员工,大家看长期回报。在工场的人,都不是侵略性很强的、短期需要挣一大笔钱的人,但是你会发现创新工场的人很热爱他们的工作,坚信我们做的事有价值、而且乐在其中。
现在我们投资团队有几位有着10年以上的投资经验的,绝大部分是产品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背景有做产品的,有做分析师的,有做记者的,也有大公司BD的。
5、到了B轮,创新工场的竞争力就不明显了
李开复:种子轮是我们的优势,A轮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到了B轮我们的竞争力就不明显了,如果有可能,我们会投一点点,B轮需要像红杉之类的基金。
我的理念是,创业公司需要什么钱要基于创业者的需求,我认为在B轮的时候,公司会需要中后期能力很强的VC来带领,比如引导他们走向上市,我们没有这方面很强经验的合伙人,所以不想妨碍创业者,我们希望更加专注一些。
虎嗅注:继第一支1.8亿美元基金后,创新工场近期又成功募集了1.48亿美元的资金。这只是该基金的第一轮募集,此前曾有消息称本轮募集额可能会达到3亿美元。现在其所投的50个项目中,4个项目清盘,17个项目获得A轮融资,包括魔图精灵在内的两个项目被收购。李开复说,最近还会有被收购案例发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