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声评论员王思远点评:上市后激情减退:IT新贵的烦恼。
王思远:在外界看来,IT大佬的企业正在风光头上:垂直领域优势明显,去年成功在海外上市,规模稳步扩张,业绩稳定;同时,公司总是有意无意保持着曝光度,从老板到员工都给外界留下一种激情不退的印象。
当被问及“当下的烦恼”,这位老板的回答让人大感意外,他说:我有些头疼他们的现在的激情和态度问题。“他们”指的是跟着公司一路打拼到现在的老班底。
当年创业板的推出,在文化、影视等行业造就了一大批年轻贵族,但仅仅一年后,很多公司的业绩就出现了“大变脸”,产品质量和数量双降,高管套现,盈利大幅缩水。除了资本市场环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从艰苦的创业者到贵族,很多人找不到创业的激情和前进的方向了。
进一步了解,你会发现很多IT新贵企业,都多少受困于这种“上市综合征”。这些新贵的特征通常是:千人级的规模,业绩良好,核心业务地位稳固,现金流充裕;同时业务线相对单一,管理层中老班底居多,企业管理中多少有点江湖文化。
至于激情和创新精神减退的原因,大家都会说苦尽甘来,人心思安;创业核心的功臣们成了富翁后,难免有满足情绪。但除此之外,还有深层次原因。
企业上市进阶到一个新的层面,环境和对手级别不一样,上市前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业务通常已处于领先,上市后资本更加雄厚,与靠风投资金支撑的追赶者相比,通常优势继续扩大;在本领域之外,万人级别的综合型互联网巨头和其他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早已完成卡位,寻求破局并不容易。
IT行业的创业者们都有一颗追求改变和专注的心。但上市之后,企业从可以自由执行想法,专心做产品的创业公司到公众公司,财务制度要求更严格、员工对待遇要求更高;而国内竞争环境缺乏保护,恶性竞争手段横行等多种因素下。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
现实中,企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业内和开头提到的那位老板那里,我们也进行了解和梳理
一是,控制企业规模和速度。上市后,业务线虽然不可避免的拉长,但是招人速度和流程反而比以前更严格,控制规模也让管理层更加清楚企业的状态,对出现的问题有更多反应时间。
二是,打造“财富与理想”的体制文化。比如开头那家企业的老板深知财散人聚,定期稀释一部分投资人的股权给贡献突出员工,每年底的论功行赏时也经常一高兴就追加各种福利,无形的利益捆绑下,很多巨头公司中想寻求“创业”机会的人才也慕名而来;另一方面,光用喝酒吃肉分金银激励,难以持之以恒,一位老板经常用自己的资历和经历告诉年轻人“十几年来,行业中只为利益而生的团队,即使人才济济,也没有最终成功的”。短期内虽然作用有限,但长期“布道”之下,内部就形成企业文化。
三是,建立扁平化结构与交叉竞争。千人级的公司,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实际上,一些企业还是能够保持在三至四级的扁平结构,这样一来业务线间沟通和处理效率仍基本保持在创业公司的水平。平级部门中,会产生业务的交叉竞争,有企业甚至想出调动所谓的蓝军部队。专门挑错的和听取用户反馈的负面意见。让内部永远听到“反对的声音”。
最后,为企业做减法。有人曾说,上市不久的企业,既成功又危险,因此需要集中资源,努力让企业保持专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