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9月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3周年的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所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而中国工业、制造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更是让人心动。2010年,中国拾起160年前丢掉的荣光,重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从传统的茶叶、丝绸、瓷器到今天的手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彩电,中国在新世纪登上又一个巅峰。
新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借助入世红利,再加上中国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生产力与活力、积累多年的人口红利和外资的大举进入,中国先后超过德国、日本、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制造业中心欣欣向荣,产业集群兴起,中国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创业难,守业也难,位居第一,如不能审时度势,顺潮流调整,前面也并非一片坦途。
2012年来,外有欧债危机,内有经济降速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出口疲弱,经济效益走低。1至7月,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6.6%,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官方PMI指数8月份降至荣枯线以下,新订单等指标显著下滑,预示更大的经济风险。
堪称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的温州,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位列全省11市之末。温州制造业面临高房价、高人工、高税费、低技术、低利润的困境,一些企业主热衷于资本运作,产业空心化,实体经济凋零。
与此同时,中国保持多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高增长也出现放缓势头,耐克、西门子、克莱斯勒等国际巨头将生产线迁移到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和地区,“墨西哥制造”、“越南制造”、“印尼制造”等风头越来越劲,“美国制造”也重新崛起。
“中国制造”还能保持竞争优势、持续为国民增加财富吗?
表面看,工人工资的大幅上涨,土地价格的走高及原材料价格的高企削弱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房地产调控、欧美经济低迷又减少了对“中国制造”的需求,造成企业接单难,或接单做不下来。
究其原因,中国制造业的根本软肋在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抗风险能力差。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进入到全新的产业链竞争。在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七个环节,中国制造业大多处于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都掌握在欧美公司手中。
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每年专利发明数占世界不到3%。产业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障碍。
“中国制造”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转型升级再造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其痛苦程度将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首先是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博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随着经济的起飞,人工、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上升,但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高于成本的上升速度,中国制造仍然具有优势。中国自2006年起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但中小企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三缺状态,如何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技术、创新平台、人才等便利条件,仍有待解决。
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曾对记者表示,调整产业结构不是全部向高科技产业转型,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核心技术的缺失;坚决淘汰落后产业;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工业设计等与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延长产业链。
再次是善待制造业。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希望采取大规模减税政策,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企业轻装上阵进行结构调整。还有专家表示,应切实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政策,打破“天花板”;制定倾向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继续留在制造业扩大再生产。
眼下,中国制造业的下滑尚未见底。张燕生表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转型之痛,这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如果现在就开始加大调整力度,就能赢得长期增长的潜力。他认为,未来五年至为关键。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进行艰苦探索,但任何困难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温家宝昨天在人民大会堂的讲话掷地有声。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转型已经开始、调整正在进行。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