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各种邀约纷至沓来,但有一个人似乎比莫言本人还忙:召开发布会、聘请律师打击盗版、加印莫言新书——《我们的荆轲》剧本集、接各种与莫言版权有关的电话、应对影视制作机构的作品改编接洽、筹划莫言12月15日的诺奖领奖行程……
这个人就是陈黎明,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精典博维”)董事长,一名只有35岁、创业只有7年的出版人。
陈黎明之所以如此繁忙,当然是因为精典博维与莫言的版权合同。5月,该公司与莫言签约,获得后者所有图书出版权,同时包括影视、戏剧改编等其他延伸版权。
陈黎明何以如此幸运?莫言获诺奖,凭空掉下的“馅饼”为何偏偏砸在陈黎明的头上?而莫言获奖后,首印即达20万册的《我们的荆轲》剧本集,能否承载版权商及各方面寄予的厚望?
名家经纪
所有作品,以及未来的作品授权给精典博维,除传统纸质图书外,还将开发作品的数字版权,包括维权;与影视公司合作开发作品影视改编权;通过微博开展莫言新作品推介以及文化活动。
6年前,29岁的陈黎明第一次见到莫言。
“当时,我还是个年轻人,作为一个出版社的小编辑,怀着崇敬的心,准备引进大江健三郎的书在国内出版,常去社科院外文所听讲座。而莫言老师经常在座,参与对话。”陈黎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几次接触下来,从小看过《红高粱》、很尊敬莫言的自己提出了出版莫言作品的意向,但却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婉拒”。
“当时,莫言老师已经很有名了,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他的作品,他提出有个剧本想出,但因为只有一篇,太单薄,所以只能一直等。”陈黎明说。
莫言所称的想出的剧本是《新霸王别姬》,此后的几年中,他又写出《锅炉工的妻子》和《我们的荆轲》,三个剧本汇集在一起,成为莫言“敝帚自珍”的“第一部剧本集”。
但陈黎明并非一直苦等。他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莫言对精典博维的认同。在他的办公室外,莫言一幅赠给他的书法作品显示,陈黎明赠给莫言新茶,莫言回赠的七言“打油”诗。
迎来送往之外,2010年,陈黎明还给莫言提出了一个量身定做的360 推广方案:莫言目前所有作品,以及未来的作品授权给精典博维,除传统纸质图书外,还将开发作品的数字版权,包括维权;与影视公司合作开发作品影视改编权;通过微博开展莫言新作品推介以及文化活动授权给精典博维。目前,莫言腾讯微博粉丝已经超出1000万;公司将推进莫言参与有关文化产品代言活动,如一些笔墨纸砚的产品代言,开发莫言书法作品。
按陈黎明的说法,这一方案深得莫言的认同。在此之后,莫言文集的出版编校等业务实际已经交给了精典博维来操作;2011年8月,莫言将文集的电子版发给陈黎明,但他仍然并未签约。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