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欧盟实施《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法规以来,中国、韩国、日本顺应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趋势,相继修订相关化学品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管理,给整个工业界带来深远影响并造成巨大冲击。
在日前上海举办的“2012第二届中韩日化学品法规峰会”上,政府官员与化学品企业共同分享化学品法规动态和解决方案,记者在此为读者详述化学品安全管理趋势及应对措施。
中国:
中国新化学物质管理办法实施
企业常规申报一次性通过比率低
2010年10月15日,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即7号令)开始实施,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9月12日发布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即17号令)同时废止。记者了解到,7号令对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包括申报登记(事前登记)和跟踪控制(事后报告),其中申报登记又分为常规申报、简易申报、科研备案。而7号令实施后,遇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常规申报一次性通过比率低。
一次性通过比率低
所谓常规申报就是新化学物质年生产量或者进口量1吨以上的,应当在生产或者进口前向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提交新化学物质申报报告,办理常规申报,而申报数量级别越高,测试数据要求越高。
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工程师兰孝峰介绍,自2012年年初~2012年9月底,环保部召开了6次新化学物质常规申报评审会,评审常规申报报告79份,而评审一次通过比率较低。
之所以常规申报通过比率低主要,是因为7号令的申报资料较之前的17号令在数据要求上有了较大变化,增加了风险评估报告,因此很多申报人在资料准备上还不够充分;同时,7号令对专家评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还须进一步熟悉了解新的评审流程;另外,风险评估导则还未正式发布,申报人在准备风险评估报告及专家对于风险评估报告的评审也尚无统一标准;企业除了须补充测试数据外,危害分类、风险评估报告不符合要求也是难以通过评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掌握申报规则和申报类型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申请常规申报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是通过简易申报和科学备案进行申报。
兰孝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号令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决心,企业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7号令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建议企业对化学物质的申报规则应及早把握,及时应对。“正确掌握申报规则和申报类型是很重要的,这样企业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流程,由于申报过程中企业需要准备很多的资料,建议企业寻求专业的代理机构来完成。”兰孝峰说。
兰孝峰强调,目前国内经营新化学物质的企业多为国外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很多是委托国内企业生产加工产品后再出口,因此生产产品参考的数据都是基于国外的数据进行生产,尽管这些数据中国也予以认可,但是化学品企业须注意,其中部分数据,如部分生态
毒理学的数据需要在国内环保部认可的良好实验室规范(GLP)进行,否则申报时企业会出现问题。
支招:
企业如何应对常规申报?
在第二届中韩日化学品法规峰会上,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邓先生在会议间歇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在的部门十分关注《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由于现在企业对外加工产品较多,因此国内、国外的客户也都在推动企业重视相关法规。但是,让邓先生感到有压力的是,根据7号令,企业须完成数据测试再去环保部申报登记,经核准后取得登记证企业才能生产。
而常规申报的费用巨大,让企业有些吃不消。“申报级别越高,需要测试的数据越多,内容过于庞杂,我们只能寻求代理机构来做,但是一级申报的费用大概要50万元人民币,二级约80万元,企业负担很重,而且国内能够完成这种测试的实验室也十分有限。”邓先生说。
测试费用负担重,让化学品企业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更让邓先生烦恼的是,完成测试后的申报也未必能一次性通过,“这让我们很头痛,关键是时间耽搁得太久了,有时要一年之久。”
先从低吨位做起
对于常规申报存在的费用过高且一次性通过比率低的问题,杭州瑞旭产品技术有限公司法规研发部经理张霄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化学物质生产量或进口量吨位越大,其对环境的危害性越是不可预知的,因此根据法规由专家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在发生重大事故时,才会有合理的应对措施。“但是,企业可以仔细研究法规,合理规避常规申报,这样企业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金钱。”张霄鹏建议,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化学品企业可以参考研究简易申报中的特殊情况,如产品符合简易申报的特殊情况,企业进行简易申报就可节省很多时间。“其实,一些化学品出口企业可以先从低吨位做起,待市场成熟后再做高吨位,这样企业在接订单时可以更快捷。”张霄鹏建议。
节省申报时间
对于如何节省新化学物质常规申报的时间,张霄鹏也给出了较为详尽的建议。“首先是数据来源。”张霄鹏表示,对于申报所需要提供的数据可以来源于REACH注册数据,但这个数据不能是简单的数据报告,而是需要完整的测试报告;数据可以来源于数据库,但需要提供详细的数据库信息;数据来源要有定量的构效关系、类别、交叉对比。
其次要提供详细的信息,即提供详细的风险控制措施。企业要提供新化学物质的生产(或使用)工艺流程、暴露风险及“三废”控制措施。“提供详细的数据来源和信息,这样企业可以增加一次性通过的几率。”张霄鹏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