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南三环万年花城、芳菲路88号院的数千居民,从小区到三环路一直是个难题,必经的花乡纪家庙路不通公交,小公共早晚高峰挤得车门都关不上,今年6月社区“摆渡车”开始运营(本报6月20日报道),结果10天后就被“叫停”;8月28日迎来“转机”,“摆渡车”再次上路。时隔两个多月,记者日前再次探访,摆渡车虽然正常运营,但“黑小巴”依然存在,交通混乱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市人大代表、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强磊长期关注小区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北京多个地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大都存在‘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特许社区“摆渡车”上路运行。
记者走访 曾经“昙花一现”的“摆渡车”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南三环的花乡纪家庙路,曾经“停运”了两个来月的社区摆渡车运营正常。家住芳菲路88号院的居民杨俊玲说,每辆车坐11人,5分钟一趟,速度比小公共快,大大解决了居民早晚高峰出行难的问题。 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摆渡车”虽获准上路,该地区的小公共还未被取缔,“有时候一辆车,有时候两辆,每天还是挤得门都关不上。”万年花城的居民徐女士说。 “现在运营比较正常,虽然没有正规手续,但是当地交通部门已经给我们备案了,应该是允许运营了。”经营社区“摆渡车”的北京欢鹏苗宇社区服务公司负责人马忠说。 8月份,这批“摆渡车”还处于“停运”阶段,记者曾到当地采访,说起这批摆渡车,居民杨俊玲深有感触,“经营10天,老百姓刚刚习惯,就停运了,我们都叫他‘不靠谱’。” 原来,花乡纪家庙路社区“摆渡车”在今年6月18日开始运营,8辆电瓶车服务万年花城、芳菲路88号院两个大型社区及周边千余居民,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但只运营了10天,6月28日就被“叫停”了。 原先没有“摆渡车”的时候,杨俊玲从她家到南三环夏家胡同公交站,“每天3公里都是挤‘黑中巴’,1块钱一位,荷载20多人的车挤进去40多人,挤得门都关不上,司机开着门儿就跑了。“摆渡车”一来,黑中巴只剩一辆,小三轮也没了。可他们开了10天又不开了,我们谁心里没气呀。”杨俊玲拿起电话就四处投诉,当时马忠还挺委屈:“8台车一直在院里停着,不是我们不想出车,是乡政府不让我们出。” 8月28日,马忠再次接到乡里的电话,通知他“摆渡车”可以运营了,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先天不足”――“无牌”上路到底能开到什么时候,马忠心里没有底。 上路现状 无序竞争一直亏本运营 上周五,记者在纪家庙路看到,这条道路双向仅一条车道,两车交会能勉强通过。在路口记者也看到691路、692路公交的身影,但杨俊玲说,“公交车并不经过社区,直接到世界公园,从社区到三环步行需15分钟,除外就只能坐小公共和‘黑摩的’。” 公交客二公司负责这一片公交线路运营,据了解,为了缓解市民出行难,去年新开通了专4路,全程4.5公里,大约2公里是在三环新城小区里转,之后直奔三环路夏家胡同站。但万年花城等小区门前的道路条件确实不具备开通公交线路的要求。 “摆渡车”再次上路后受到周围居民的欢迎,但记者也注意到,电瓶车还是没有上牌照。对此,马忠说,电瓶车车速只有25公里,“是助力车,交管部门也不给发牌照,所以也不能上保险。”因此,他们在安全上格外小心,“每车包括司机定员12人,绝不超载;司机3班倒每人行车不能超过3小时。高峰期还有专人上路协调拥堵情况。” 此外,记者注意到,与“摆渡车”一同运营的,还有杨俊玲口中的“黑中巴”。这种车是在乡间公路上常见的考斯特大小的面包车,车型破旧,司机常用“有大座儿”来招揽乘客。为了多站人,车里部分座椅还被拆掉。 “摆渡车”刚开始运营时,丰台区花乡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地运营的“小公共”并没有合法运营手续,有的还是报废车辆,交通隐患较大,“是下一步政府部门将联合执法严打的目标。” 马忠也表示,“摆渡车”运营之初,定价两元一位,这是在经过成本核算后定的价格,居民也能接受。但并未停运的小公共只要1元钱,无奈“摆渡车”也只能降价运营,“现在一直在亏本,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还不知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