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冷淡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App应用都没有看清自己的商业模式。2010年、2011年两年疯狂的投入却没有换来回报后,投资人变得谨慎和理智。
“很多草根创业者和团队,都缺乏商业训练,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挣钱。”21世纪天使资本投资总监杨海涛说,目前国内大部分的App应用都没有看清自己的商业模式。
杨海涛认为,部分开发者仍然是拿着以前做互联网的理念在经营App应用,“以为做大用户规模,赚钱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但在移动互联网上,如何把用户转换成利润,现在很多开发者仍看得不是很清晰”。
这种情形与2000年前后的那场互联网热潮有些相仿,在那场“全民互联网投资”的热潮中,不少企业针对互联网的投资打了水漂,其中包括联想与TCL这种“传统”科技业制造厂商。那场热潮中,几乎所有网站在起始阶段都没有看清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包括门户网站。
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2012年,16%的开发者选择将付费下载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56.6%的开发者选择的盈利模式为“免费下载+应用内嵌入广告”。
“移动广告的投放额呈增长趋势,但投放分布上,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艾媒咨询CEO张毅称,广告商更加青睐那些拥有成千上亿用户规模的App巨头,“那些只有几万、十几万用户的应用,拿到的广告正呈下降趋势。”
没有成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部分中小创业者只能以“自己的积蓄和承接外包”等方式维持生存。而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App行业后发动的人才争夺战,则加大了其经营难度。
据柴可透露,原本在他公司的一个工程师每个月工资8000元,但一家大公司直接开出2.8万的月薪将其挖走。而张翮则称,为了不涨工资就能留住人,他“给期权、管吃管住、放宽考勤、还会送一些广告商提供的衣服和滑雪工具”。
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实现盈利的手机应用开发者的比例为22.3%,而2012年上半年时,这一数字仅为14.8%,“这种短期内的好转是以恶意广告、恶意扣费等方式牺牲用户体验获得的。不代表行业发生好转。”
同时,根据调查,2012年,30.9%的开发者预计其年收入低于1万元,年收入在1万—5万之间、5万—10万之间的比例分别为15.5%和17.7%,而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则不足3.4%。
考虑到“真正好的应用很少、应用盈利能力不算太强”等因素,去年杨海涛看了100多个App应用,“一个都没投”。
投中集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披露案例46起,相比2011年减少37.8%;投资总额5.94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17.4%——移动互联网投资大幅放缓的趋势一览无余。
“2010年、2011年两年疯狂的投入却没有换来回报后,投资人变得谨慎和理智。”李易称,移动互联网已属于投资圈内一个炒滥了的话题,App应用的投资和开发已经开始去泡沫化。
有的开发者则感叹称,现在开发者向上获得投资、向下获得用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再考虑到手机新技术更新速度减慢导致的App几无创新空间,已经转向开发音频二维码技术的朱连兴甚至断言,“App开发已死”。
而张翮则说,他现在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记者 尹聪 北京报道)
访谈
在一些“成功者”看来,移动互联网仍大有可为。虽然仍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但他们已不再过多地去考虑生与死的问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用户体验及资本操作上面。10多年前的那场互联网热潮给了他们这种底气——热潮中不少依靠“烧钱”存活下来的网站,最终还是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新的移动互联网热潮?对于这个行业,他们如何评价?
陌陌王力:移动互联需时间
陌陌科技联合创始人、COO王力表示,目前暂不考虑盈利
从搭讪获得灵感
新京报:创始人最初选择做这个是什么考虑?
王力:这个点子是CEO唐岩想出来的,有次在广州的一个饭店,想认识不远处的女孩,但搭讪不太符合性格,就想有个手机可以定位在那多好。后来了解了一下,国内没有这个形态的产品。
最早的想法比较简单,以前传统互联网上想认识一个人很难,需要在网站论坛上很长时间接触,现在人压力大,时间碎片化,需要一个更加轻量化的产品。
新京报:陌陌和微信、米聊等竞争者的差异化在哪,怎么胜出?
王力:我们是2011年8月份推出,微信比我们早大概1年,最开始是做语音对讲,没有社交模块。我们是走移动社交的路子。在这个领域还没有竞争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