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号文件下发,依然关注三农。本次文件的一大突破,是提出在中国组建家庭农庄。
早在三年前,我在回乡调研时,即已发现老家的衰败,提出了突破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组建大农庄,在两会期间,亦提出组建大型农庄,本次一号文件,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回应。
不过,家庭农庄,只是半吊子。中国更需大型农庄。而非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庄。此外,农村的改革,需要高屋建瓴,全盘谋划,不能对当下的农村种种困局进行突围,改革就难以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事实上,农村土地,只有承包,根本没有联产。除了国营农场之外,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是以家庭为单独,小敲小打,劳动模式,退步到原始的刀耕火种时代,一度盛行的机械化,几乎被中断。
由于土地非私有,目前的农业产业,均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规模化,所谓的农庄,都是私人从以村为单位的“集体”那里租借的土地,而农户私人之间,是无权联合的。或者一旦私人联合,出现纠纷时不保护出租者。由此,逼迫农民基本的种植业,只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传统农业的三个要素,土地,劳动和资金,都出现了缺位,土地是妈、劳动是爹、资金是儿,如今,土地并非私人所有,农村劳动力外流,资金看不上农村,出现了“妈被霸占,爹已私奔,儿不归家”的怪局。
未来,要打破农村困局,需要走“联产”的道路,加大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商业化。
目前,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务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个体家庭经营农业利润低,如果能够实行规模化,则可以提高效益。
以笔者所在南方农村为例,村子中的水稻田,被以斗(半亩)为单位,分成了上百份,每家的水稻田,都是通过抓拈,优劣搭配,由此,家家户户的农田,都互相分割,推高了经营成本,比如旱季灌溉,每家都得一个小块一个小块地租用抽水机,到了收割季节,亦无法施展收割机。由此,机械化亦无法实现,农业成本高,效益低。
因此,未来,农村应该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收益权的分立,农民以家庭为单独,可以选择自由合作,组建农庄,按照股份或者农地大小分红,实现真正的“联产”,建立大的农庄,这样,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之后,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扩展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
此外,一号文件,还需要配套,当下,农村有极大困局,未来要振兴农业,亦需从此入手。在农业领域,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农产品的价格没有放开。中国的粮食价格依然偏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种地不赚钱。对策是未来提高补贴,让国家亏本,让老百姓赚钱,而不是让老百姓冲锋在前扛住粮食价格。国家做出牺牲而不是农民做出牺牲。
一个国家的真正发达,不是体现在工业文明程度有多高,恰恰是体现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在多数现代国家国家,农业都属于一种弱势产业,正因为如此,这个国家是否具有远见,可以从其对待农业的态度上看出来。在众多国家纷纷抛弃“见效慢”的农业时,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却仍然坚守农业。美国每年都给予农业巨大的补贴,因此,在美国搞农业,农民赚钱,而国家并不赚钱。
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是哪个国家?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为,不是中国就是印度。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存在。事实上,世界上真正的农业大国是美国。美国农业的产量世界第一,农业产业的组织效率也是世界老大。从经济层面来看,美国的农民或者农庄主可以赚钱,但是美国的农业是亏本的,美国政府并没有想从农业获取收益。不仅仅是美国,在发达国家的农业,多数都是国家不赚钱,但是农民赚钱。在亚洲,日本亦推行了多项补贴制度,一个农民家庭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大约等于人民币70万。国家的远见,就体现在对农村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但是中国不是这样,国家在粮食方面不愿意承担亏本责任,由此不粮食价格提高不足,农业补贴过少,成本让农民自己扛了,民众种粮不赚钱。造成农村衰败。
从产业效益来看,工业要明显强于农业,所以很多发展中的国家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在这种赶超战略的总体规划之下,往往他们会牺牲农业。不光是中国,很多后发国家都优先发展工业。这种模式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