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封创业者写满沮丧的来信,回信安抚了几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产品(不含游戏)的成功率这么低。这个话题我以前在博客里讲过,还可以再讲一次。 【创业网Cye.com.cn】众所周知,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不成功的产品勉强维持几年,终究还是会化为粉末。相当于互联网新产品的存活率可能不足1%。 讲这件事,首先得对成功产品下一个定义:譬如有独特的品牌价值,有相当大的用户量,以及可靠的盈利模式。没错,能达到标准的不足1%,别的都只不过是炮灰。如此高失败率的原因是: 1、马太效应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有两个强劲的发动机,第一是渠道的扁平化。 相对传统行业对渠道的依赖性,互联网到达成本为零。你可能选择家门口的便利店,哪怕它买牛奶贵5毛钱,但比大超市少走15分钟路;然而到达任何一个网站都只需要输入网址——用户自然会选择他知道的最大,最好,最有名气的互联网产品,直至形成稳固的使用习惯。渠道差异带来的市场多元化在互联网上几乎不存在,大者恒大。 第二个发动机是体验的单一性。人体有多种感官能力,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大部分感知仅仅由脑补来完成,盯住小屏幕动动手指头就好。相对现实体验,由互联网而触动的身体感知是极为单调的(哪怕它很强烈)。简单点说,就是产品之间高度的同质化。什么“极致体验”都是自吹自擂,两款同类型App的差异,可能远小于岐山臊子面与重庆小面的口感区别,甚至是正宗重庆小面与上海改良版微辣重庆小面的区别。 所以,互联网在同一需求领域注定只有极少数强大的生存者,而用户需求本身是有限的,可供开采的市场也是有限的。在泰坦尼克号上,坐不上救生艇的人哪怕抓住一块木板,最终也会在冰水中悲惨地死去。 2、盈利单一 这个问题在国外的情况略好,国内嘛,哈哈,情况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服务向用户收费的主要方式是多人游戏。这意味着小而美的个性化产品很难生存下去。盈利模式的单一,逼迫互联网产品必须做大,上规模,然后将巨大的流量变现。 如果追求巨大的流量,自然只能切入大众化的需求市场,符合大众化的口味。那么可预见的是:红海欢迎您。在一片红海之中,又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失败率高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活下来才是奇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