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元化促进债券品种的丰富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发行主体的多样化,债券市场的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仍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从2005年到2012年,累积有19个行业大类中的1035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债务融资工具。这些行业中既有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也有IT、媒体与文化等新兴行业;既包括了竞争较为激烈、资金周转较快的消费品行业,也包括了具有公用事业性质、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基建行业。不同发行主体的行业特性、企业特征和项目特点决定了债券融资需求的多元化。
企业债券与产业结构调整衔接,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债券发行管理要考虑与国家产业政策紧密衔接,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切实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坚决淘汰“两高一资”和落后产能,支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配合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为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特别要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三是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动力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第一,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技术改造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它不铺新摊子,避免重复建设,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能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是典型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三年脱困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2009年之后,中央政府每年拿出150至200亿元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施技术改造不仅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急之策,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长久之计。但是,与量大面广的技术改造项目相比,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通过信用债券市场为技术改造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可使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获得收益。这是企业技术改造市场化运作的新思路和新渠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改造新途径。
第二,坚持“抓大不放小”,以金融创新服务和推动企业结构调整改善企业结构。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十二五”期间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减轻企业负担的基础上,要逐步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支持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金融体系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信用债券创新,优化融资产品结构,丰富投资者结构,为企业兼并重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融资便利,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为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铺平道路,从而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创业网Cye.com.cn】。
第三,为高科技企业和重大科技攻关提供直接融资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成熟市场国家就设计了高收益债,为规模较小、风险较高的高科技公司筹集资金,据统计,这类债券融资的75%用于新技术的投资。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大的资金不足的制约,应借鉴国外经验,发展部分高科技企业信用债券,支持高科技企业由小到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重大专项往往需要持续投入,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通过创新信用债券产品,合理引导企业资金跟进,突破技术瓶颈,有效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信用债券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四,创新绿色债券产品,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近年来,世界不少国家的金融机构致力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创新,陆续设计和推出了一系列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绿色金融产品。例如,为支持巴拿马运河流域大规模的森林再造工程,国外金融机构设计了“森林债券”作为融资工具;国际金融公司与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推广“生态证券化”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做法是通过运用信用担保、风险分散和证券化等技术,提升发展中国家为环保项目融资而发行的债务工具的信用等级,从而增加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推出一系列与天气挂钩的衍生产品,旨在帮助那些经营活动高度依赖天气条件变化的企业防范气候风险,减少收入的波动性。
上述事实表明,国际社会经过持续探索和广泛合作,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机制促进节能环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杠杆作用,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债券市场实际,设计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债务融资工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