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阿里还有线上线下的一个重要产品:一淘火眼,后者一个重要功能是二维码扫价比价,而据内部人士透露,他们还要做到让用户把火眼当眼睛用,比如有一个情景是,在报纸、杂志上拍一张商品的照片,就可以直接跳转到淘宝购买了,这就极大扩大了购物的应用场景。
最后,在其他产品层面,阿里还拥有地图(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很关键因素,去年10月淘宝低调推出,不仅仅提供基本的地图和方位服务,也提供本地商户信息,折扣信息,以及其他本地化服务)、淘宝同城、逛街助手、消费地图等多种应用工具。
最关键的一环是,阿里有支付宝这样一个强大工具,毕竟支付是形成O2O交易的最关键一步,一直以来,很多应用都苦于无法验证用户从线上到线下消费的行为,而阿里的本地生活消费产品和服务,可以很容易的借助支付宝工具实现线上支付。
此外,支付宝本身,作为工具,也已经在为线下场景应用探索更多服务,如摇一摇转账、二维码支付、超级支付等。
除了布局早、布局较全之外,阿里巴巴做本地生活的消费优势是,阿里巴巴可能将大规模的商品销售和匹配的服务消费对应关联,进而将消费者从线上向线下引导,同时带动用户的消费习惯,这一点,可能对其在3、4线城市的推广尤为重要,毕竟淘宝本身在3、4线城市的消费者和商家中应用很广。
别忘了,在生活方面,阿里巴巴刚刚把虾米音乐收入囊下,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初,消费者已经可以一边网购,一边在页面听音乐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3、忘掉SNS产品吧,现在是SNS生态。
谁都没法否认,社交是移动互联网年代的一个杀手级应用。阿里巴巴在这一方面的业绩不如购物上的辉煌。
过去数年,阿里巴巴在社交领域尝试很多,从最早的淘江湖到爱逛街、圈子、顽兔社区、来往、湖畔,但因为某些天生的原因,这些产品都没能支撑起阿里的社交梦。反而像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已经成了社交类的主要入口。
从根本上来说,抛却社交类应用在O2O上的作用外,他们的最大作用是移动端的流量入口。
正如阿里巴巴无线事业部副总裁邱昌恒此前表示的,对于入口型产品都会优先考虑。阿里巴巴希望就是,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聚合来促进消费者持续的粘性。
毕竟这么多年,阿里总算认清楚自己的SNS方向,他们认为淘宝不可能生造出一个大而全的SNS产品,但淘宝是一个能够产生大量UGC内容的平台。阿里要做的仅是搭建一个买卖双方关系的沟通平台,帮助其提供协同工具,最终的目标还是促成购买行为。
终极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社交网络,让具备不同特色的卖家找到跟买家互动的渠道,让买家可以以自选模式找到合适的卖家,增强平台的用户粘性。换句话说,SNS对阿里巴巴来说,是商业模式的一次再造而已。
事实上,这种判断是对的。毕竟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步成熟的发展,以及SNS社交网络的移动化,及其应用内容的不断丰富,SNS社交网络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据其营销本质,无外乎流量入口而已。
4、入口,还是入口。
从各种迹象看起来,对于流量入口的考虑,阿里巴巴本身也从未放弃过,从旺旺手机版到旺信,到淘宝浏览器,还有上网助手、无线搜索种种。而在围绕种种产品之上建立起来这种生态圈中,进场去玩的并不只是卖家和买家两个对象,还会包括TP、包括品牌商。不同的角色来制造不同的信息,很多用户订阅和回馈信息,形成一个信息流的“正循环”[Cye.com.cn]。
在这个地方,阿里巴巴有几个优势,淘宝天生就具备聚合消费者的能力,消费者的关系天生都在淘宝上,用户的消费和商业需求明确且直接,同时这种需求往往容易自发形成帮派和小团体,最关键的是,阿里巴巴能够掌握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并且进行很好的数据化运营。
而在这个领域,阿里还投资很多不同类型的入口型产品,比如陌陌,比如传说中的墨迹天气之类。它手里还有50多亿美金现金,天知道还会发生什么!
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没错,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一直在强调,他们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生态;他们建设的不是公司,而是社会化组织。
这才是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终局。所以,收购啊,自己做啊,这些都是浮云。真相就是,他们正在布点——织网,做到无所不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