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因七:团队之困
百思买刚刚宣布了新的中国区总裁人选,而近几年来,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几乎每隔一俩年就会空降或者更换最高管理者来看,国际巨头对于如何配置中国高管团队还有更多路要走,一直在收权与放权之间不断徘徊,而市场机会就在这样动荡之中消失殆尽。
败因八:遭遇线上线下互博之困
中国的整个消费习惯市场明显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而王健林和马云的那场万亿之争还没有结束,而苏宁,国美这些巨头纷纷进军电子商务,更早已有阿里巴巴和京东在线上虎视眈眈蚕食线下市场,面对这样之困局,巨头做还是不做电商已不是问题,而是怎么做,显然在中国连传统市场都没有攻占的外资巨头,在俩面夹击之下,生存困境将更加艰难。
如何办?
面对如此多的困局和问题,外资巨头到底该如何进军中国市场,还是说彻底的放弃中国市场呢?面对因为欧债危机而低迷不振的北美与欧洲市场,显然开拓中国市场成为获得业绩增长的唯一之路了。而之前的道路显然已经证明行不通了。他们可以选择一下以下几条道路:
策略一:利用资本优势,直接并购进军中国市场
吃下国美或者苏宁,难度显然很大,这不是钱的问题。但是中国市场依然还是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的家电企业,直接并购并且重组,来和国美苏宁对抗,但在双寡头格局之下,显然很难。
策略二:曲线入市
实际上中国家电业已经越来越像平台化,地产化的方向扩展苏宁开拓expo超级旗舰店和苏宁广场,国美此前传出消息也有意进军商业地产。既然收购家电商业不可行,何不曲线收购若干商业地产公司呢,从商业百货业切入家电行业。
策略三:尝试试水O2O
既然这个市场已经很难撼动,何不创新商业模式,一开始就互联网化,同时利用好IT系统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直接一步到位未来商业模式,从而避开与本土双寡头的正面血拼Cye.com.cn。
策略四:选择合作大于对抗
对于万达这样重量级的商业地产商,国外家电零售巨头是不是可以尝试与商业地产商之间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利用他们手中的物业优势来更好的开拓中国市场呢。
策略五:彻底本土化,学习麦当劳肯德基
可以尝试启用更加符合本土文化的子品牌,同时收购或者寻找一支更加理解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团队,充分授权经营,会不会更好呢?
未来的中国家电业外资巨头们还会卷土从来吗?他们还会有更多新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