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书业浸淫了近10年的朋友曾告诉过我,其实台湾诚品书店并不靠书赚钱,它就像太平洋百货一样是个百货商场,只是开辟出一块空间用来卖书。事实的确如此,诚品在台湾的旗舰店信义诚品有四万平方米的空间,这其中书店只占一万平方米,三万平方米作为商场租出去给其它品牌。由于诚品书店的品牌效应,不少时尚精品、高端餐厅等全都乐于随之而来。商场的营收早就超过书店,分别是六成、三成的比率,可以这么说,书店是赚不了多少钱的,而其他百货品牌才是真正赚钱的。以书店来烧钱建立品牌,然后借用品牌的影响力来盈利,这其实就是诚品成功的秘密。
北京万圣书园的总经理刘苏里也曾如此解读过诚品书店的商业模式:“它的商业模式与房地产生意关联,通常是租一整栋楼,包装之后,进行各类零售商品的组合,而书店的生意额度和规模在全盘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书店本身更像是个招商品牌。”
对于诚品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并不是书店能赚多少钱,而是诚品品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当然建立书店品牌的前提得是不差钱。
字里行间
字里行间书店看起来是一家有点奇葩的书店,作为一家北京的书店,在几年时间内,它从一家扩展到十几家,并将战线拉到南方,于南京、无锡开设分店,据说它们还打算在短期内将书店开到国外去。字里行间扩散的速度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在之前我只见到08年的光合作用有过这种速度,只是光合作用最终被这个速度拖垮了。
去过字里行间书店的人会发现,它与曾经的光合作用极其相似,都是在做一个图书+百货+咖啡的书店,它同样希望百货能够成为书店的主要营收来源。但不同的是,字里行间由于被一个传媒集团收购因而并不差钱,它现在做的正像是当年诚品做的——烧钱建立品牌——建立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声量的品牌。由于有资本支持,字里行间可能在短期内的盈利压力并不是非常大,但这一天对于每一个品牌来说都是来的越早越好。
在品牌层面字里行间似乎还没有想得太清楚,它就像早期的诚品,也许未来某一天它会像今天的诚品一样成功,这要取决于它的行业眼光和经营策略,而这些则又取决于足够的资本支持,没有资本支持去谈行业眼光和经营策略其实是空中楼阁。
粉丝经济战略:万圣书园
作为北京最具有人文气息的书店,万圣书园是北京“文化地标”之一,不少来这里的人将它视为一片理想圣地。与大部分书店不同,万圣书园主营人文社科、哲学、法律等思想性专业书籍而很少有畅销书。如果通俗意义上的80/20法则在这里也适用,那万圣书园恐怕早已难以为继。
万圣书园之所以在这个时代能够生存下来,跟它多年来培养的大批铁杆粉丝是分不开的。KK说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的小众艺术家能够过上中产生活,那么拥有10000个铁杆粉丝的书店也许能活下来。
创始人刘苏里本身是个较有声望的学者和活动家,围绕着他的气质建立起的书店吸引了不少拥有同样气质的理想主义者。季羡林曾经评价说:万圣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这个体系,有人专程从千里之外赶来拜访,称之为“朝圣”。随着体系愈发强大,“万圣”这个名字的含义渐渐由最初的“万圣节”变成了“一万个圣人”。这“一万个圣人”大概就是10000铁杆粉丝的写照。在这10000铁杆粉丝中,不少人海是“关键意见领袖粉丝”,多有报道说“季羡林、林毅夫、王石、刘瑜等都是万圣的常客;阿拉善、壹基金等公益机构核心人物也在此出没;浦志强等在微博上比较活跃的律师也来这里;中科院一些科学家,甚至党政高层、异见人士也汇集在此。”这些意见领袖对于万圣书园的品牌背书使得这里几乎成了中国思想界的重镇。
万圣书园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对于一个主要经营人文类图书的民营书店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总有人坚持着理想,但这理想能坚持多久呢?也许20年并不算太长。
在方所书店的玻璃门上,有一句诗人也斯的赠语:“但愿回到更多诗歌朗读的年代:‘随风合唱中隐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听。’”这句诗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但其实我们明白那个单纯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