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服务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网-中国创业门户网站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 法律在线咨询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家点评→新闻
    


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正在告别“硅谷崇拜”


cye.com.cn 时间:2014-1-13 10:48:54 来源: PingWest中文网 作者: 我来说两句

在刚过去2013年,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与所谓的 “创业圣地”硅谷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了。也就是说:硅谷发生了些什么,硅谷的创业者们在做什么,硅谷的“下一个创新趋势”是什么,至少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创业者明显地越来越不关心了。

你可能会一上来就反驳我。但我想说的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人与硅谷心理距离的远近,与是不是每年至少去一次CES、一次Google I/O大会,以及去硅谷参观考察多少次,关系并不太密切。至少我们PingWest的读者告诉我们,我们第一手报道过的那些正在硅谷发生的前沿的科技创新公司和它们背后的模式,他们真正关心并且觉得对自己有用的,越来越少了。事实是:硅谷已经不再是中国那些比较成功的创业者的“灵感”来源。如果你细数一下2013年在硅谷发生的那些引爆潮流的事,除了比特币这个具有普遍被用来进行金融交易的特殊例子之外,有哪些在硅谷的其它领域最热门的初创公司,以及新出现的明星公司在中国被普遍学习和复制而且成功了?是Snapchat?还是Coin、Square和Box?再不然是LinkedIn、Airbnb、Tumblr或者Tesla?

都没有。那种大规模集体复制美国社交应用、图片分享应用和团购网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你看到的越来越是中国和硅谷在科技创新趋势上的两条平行线:在美国,2013年“大数据”的爆炸是最惊心动魄的一件事:你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大数据分别侵入网络存储、金融、法律、电信、社交网络广告、人才招聘、信用体系和物流等领域的初创公司;而另一个典型的趋势是企业级服务的复兴——越来越多个性化界面和设计的企业级软件工具,开始出现并服务对办公的移动性、灵活性和远程协作有着日益迫切需求的新型公司,而这一领域的明星级公司Box也传说将在2014年上市了。而在中国,大数据相关的公司这两年仍普遍集中在社交媒体分析与广告营销领域,企业级服务市场波澜不惊,偶尔的一两家在扮演“先驱”角色。这边最热门的趋势是互联网金融和理财产品,以及无处不在深入到人们生活需求细节各个方面的O2O本地生活服务;哦,还有以智能电视和路由器为代表的传统硬件改造——硅谷的创业者绝对不会想到,智能电视和路由器能在中国被做成这个样子。

即便是在交通工具类app和比特币这两个在中国与硅谷看似高度重合的热门领域,它们做的事在实际上也有本质的不同:在硅谷,Uber和Lyft这种租车和搭车类的工具更流行,而在中国则切换到了大城市“打车app”的情境中。在硅谷,与比特币相关的创业者更多地下沉到了支付和交易环节,例如比特币钱包Coinbase如何让人们使用比特币获得PayPal那样的体验,而在中国,比特币创业仍处在上游环节:例如挖矿、兑换和安全……

现在还无从评价中国创业者与硅谷创业者日益“离心离德”这件事是好是坏。我自己的态度其实还挺乐观的——因为这至少意味着一种做事方式的转变:是追着“概念”还是追着“需求”。至少,中国有了一款掌握全国10%电影票房收入的app“猫眼电影”,那是因为看电影贵、人多且院线信息不对称,人们需要这样的东西;中国有“阿姨帮”和“饿了么”这类的O2O产品,是因为这种快速的寻找到附近生活援助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打车app在中国迅速引爆是因为交通问题和打车永远是在国内一线大城市生活的痛点。而百度和支付宝等推出理财产品,是因为国内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信息化程度极低、沟通流程及其繁琐,但互联网能激发人们潜在或已经存在的理财需求——顺便说一句,我妈妈这一两天就会成为“余额宝”的理财用户,我没有告诉过她老人家任何关于余额宝的事,这完全是她自己在逛淘宝的时候发现的,而且比起那些“余额宝”瞄准的1980和1990年代出生的、每月盈余不多又想理财的年轻人,她老人家显然是入场大户。

可如果你做本地生活需求服务应用学Zaarly,交通类app学Lift和Sidecar的话,那就真的死定了——但几年前,我们的创业者们普遍就是这么做的。前不久跟陌陌的创始人唐岩闲聊天,他很好奇为什么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哪个团队在大张旗鼓地做“中国的Snapchat”,阅后即焚社交应用。我说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做啊?陌陌和YY包括微信,有哪种热门的社交工具在美国是有样板的?

造成中国和硅谷两个“平行世界”,以及中国创业者越来越少在灵感、情感和模式上依赖硅谷“创新源泉”的原因,除了人所众知的一些原因——比如政府监管与市场特殊性等因素之外,其实还与中国近两年来互联网创业生态系统的深层次演进和变化有关。在我看,至少有三点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建设性地参与国内互联网创业的生态,让创业者有多找到现实方向和出路的可能性,也让创业者更容易获得回报——

2009-2012年间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普遍“向硅谷学习”或“复制硅谷模式”的现象是建立在对国内创业环境的苦闷和绝望的前提下的:一个精益的创业团队的一个创业项目一旦初有起色获得关注,巨头马上扑过来复制它,依靠自己的流量红利迅速消灭初创公司。而“借鉴硅谷模式”对创业公司的成本和风险相对偏低,相同领域而一旦国内巨头也复制或抄袭的话,则面临更高的来自海外的诉讼和法律风险。

但从2012年开始,国内以BAT和360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与初创公司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前者成了后者的战略投资者,甚至最后的收购金主。算一算过去一年就多少家初创公司甚至已经进入成长期的创业公司接受过巨头的战略投资或索性被收购就清楚了,这种关系的变化是根本的:因为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加强,创业者就更容易专注在思考如何探寻本地用户的需求这件事,从而加速了“接地气”的过程。另一方面,创业公司也能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360、携程和小米们的方向和需求上,更精准地定义自己的产品和业务方向——这些巨头深谙国内用户的需求和运营,更重要的是,与过去不同,它们现在或多或少地都留出了投资初创公司,或与初创公司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的空间,帮着初创公司“接地气”。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热点
·相关工具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
   

 
热点汇总
   
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 创业好项目 创业故事 商机
创业板 大学生创业贷款 创业指南 小本创业 创业板行情 创业网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网上赚钱 怎么赚钱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染衣加盟 服装加盟 餐饮加盟 商业计划书 商业模式 品牌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