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遇到的阻力
这样看来,家乐福进入印度似乎是内外因都具备以致于水到渠成的事,但是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
走在印度的街头,你会发现一件很令人诧异的事。商店中井然有序的货架前空空荡荡,而其他货架前却人流不息。采用整洁简约的货架,让印度中产阶级消费者感到压抑和疏远——他们更习惯于拥挤的集市和商店。购买者需要那种熙熙攘攘的感觉,商店中需要喧嚣和讨价还价,如果商店过道宽阔,那将会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所以,印度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故意把过道弄得狭窄,将货物放满了货架,给人以印度常见的露天市场的感觉。当你置身于孟买购物中心的一家店铺里的时候,会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印度夜总会里流行的舞曲,看到的则是顾客们挤来挤去,选购合适的商品。这意味着,作为像家乐福这样的国际化连锁超市来说,将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风格,俯下身子到这个世界大经济实体之中的 “最反对超市”的环境中运营。
但还没完,不必说复杂甚至是无理的规定到坑坑洼洼的道路,和冷藏设备的缺乏到天价的物业管理费,单单是获得土地这一项,都是横亘在家乐福等诸多企业之前的难题。在印度许多地方,土地使用权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征用也受到各种限制性条约的约束。另外,从就业选择上看,虽然零售业为印度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印度人眼中,在这一行业工作并不够体面。
由此看来,在印度的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家乐福的运营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还迟迟不肯撤退的原因,还是看中了金砖四国之一的巨大的购买力,这样的购买力对于任何一个零售商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政策壁垒
在印度,大量的零售小店铺遍布于整个印度的国土。这是一种个人经营的类似于杂货铺的小店,店面通常不会很大,由店主自己或者亲戚经营,或是以小推车和街头小贩的方式经营。数以万计的店主和他们的依赖者是印度最大的反对党印度人民党的选民。不可否认的是,家乐福全面进入印度势必会损害这些小店的利益,如果开在市区,其杀伤力更大,会将这些地方小型杂货店摧毁殆尽。
2011年年末,执政党国大党决定向外国企业开放该国零售业,但在国会遭到了全面的反对。反对者对小商贩的处境和就业情况表示担忧。并且糟糕的是,与执政党国大党长期结盟的两个盟友弃之而去,并警告,这一多年来最大的经济改革举措可能会对农民和小商贩造成伤害,并将损失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这一事件对于家乐福进入印度的热情来说,无疑是浇了一盆冷水。
但更令人心灰意冷的是,今年1月3日,印度总理、国大党领袖辛格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在5月份大选之后将下台,不会寻求第三任期。紧接着,呼声很高、极有可能在大选中获胜的印度人民党在上月表示,如果当选,新政府将禁止外国超市运营商进入印度价值5000亿美元规模的零售行业。印度的这一系列举动,无疑为家乐福退出印度这一事件点下了导火索。家乐福高层决策者认为,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前景不明朗,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之下,决意撤出印度市场。至此,家乐福进军印度的构想宣告失败。
失败的启示
家乐福进军中国大陆的时候,曾经很透彻地对中国地方政府的需求研究过。由于地方政府会把引入世界500强作为发展的政绩,会给引入500强的地产公司一些优惠政策(引入其他超市比如台湾大润发时就没有这些政策)。了解内情的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大鳄会拼命压低租金,由于大卖场带来的巨大人流可以提升商业物业的人气,地产商可以提高其他零售商的租金,所以也会同意家乐福、沃尔玛的苛刻要求。所以,家乐福在大陆获得了成功。
值得注意和玩味的是,家乐福也曾经进入过香港,但是被百佳打败了。在与百佳的商战中,家乐福忽视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区别,一开始定位就是在都市中心区。然后在租金昂贵的都市中心地带,毛利比较高、走更高档路线的中小超市生存能力更强。像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支付昂贵的租金很难,业主更不愿意租给这个占面积大,合同时间长,收益却很少的家伙。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百佳是和记黄埔全资企业,为了打败家乐福,母公司可以给它以物业和方方面面的全部支持,这使它的成本可以低于家乐福,打击性的促销也会毫不手软。
家乐福退出印度市场给我们上了一课,作为一个好的零售商,了解的东西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包括该地区的文化、经济构成、宗教等——尤其别忘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政策。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