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里,每个季度都会做一次微信小调研,调研用户是各地区美食达人。调研只有一个问题:请列举你个人觉得最好吃的三家本地餐厅。结果很有趣,他们在不同时期列举的三家餐厅,几乎都不相同。 我把美食达人回复的各种不同的餐厅都记录了下来,慢慢发现了几个小小的规律: 1、“好吃”的口味,是很主观的,消费者选择个人主观“认知”中最好吃的; 2、人性是“喜新厌旧”的,“好吃”的感觉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3、相对产品而言,品牌越强,越容易受到喜爱。 我曾经向男闺蜜推荐了一家餐厅,他是我熟识十多年的好哥们。我推荐的餐厅,他自然很快就去体验了。那天晚上九点左右,他电话我,我本来以为他会有很多的赞扬,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说这家非但不好吃,简直非常难吃。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 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口味,是很主观的。 大众点评,是我一直关注的平台。更多情况下,是当做市场回馈的大数据平台。不知道小伙伴有没有注意到,当前的最佳餐厅排行榜,跟去年的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同的。跟前年的基本没有相同的。除去商家推广的部分,我相信更多的是市场的回馈与反映。 一条街十家奶茶店,你会选哪家?和一条街十家川菜馆,你会选哪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奶茶店的竞争更为激烈,已经由市场洗礼,逐渐产生了品牌,并在进一步地呈现出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川菜馆,仍然缺乏知名强势的品牌,消费者还在用产品口味来选择,而产品口味又是相对更为主观的,选择目标也会很分散。 消费者心智选择,品牌优先于口味。 回到主题:很多产品好的餐厅为什么都没能做大? 产品层面的标准化已经不是个太难的问题,那些口味虽好却没有能够做大的餐厅,真正缺乏的是品牌化。 众所周知,星巴克的咖啡并非口味最佳,确实品牌化运作最成功的企业,也是商业最成功的咖啡品牌。麦当劳肯德基在遭遇史上最艰难的危机,仍然有众多消费者欣然前往购买。 品牌,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让随机消费变为目的消费,二是产生持续消费行为。 这两点,目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在试图用营销方式来解决。或许换一种品牌化思路,才是一条更为平坦的高速公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