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创业者如何以小搏大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兴起,许多大公司开始进行内部的架构调整,随之裂变出越来越多新的创业公司。他们应该如何处理与老东家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资源而尽可能弱化冲突?这一问题令许多创业者心有戚戚,辗转反侧。而近日网易对唐岩发出的“追缉令”,则更是夜半一记响雷,惊起众多创业者。 问: 我和两个同事看到一个创业机会,最近正在准备阶段,原本打算过年后就办理离职。我现在在公司也算是管理阶层,做到现在也不容易,但是还是想趁年轻的时候拼一把。我的两个合伙人都是部门的技术人员,其中一个本来对创业就不太坚定,打算先兼职。但是最近丁磊和唐岩的新闻出来,他好像更退却了,因为我们的创业方向也算是在现在公司业务范畴内的,只不过暂时还不是重点战略目标,所以害怕到时候起冲突。请问吴晓波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怎么样可以避免被老东家追杀啊? 答: 说起网易和唐岩,不由回想起十年前另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新瓶装旧酒,或可给予创业者一些启示。 2000年4月,被视为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男离职,任正非携华为数十位高管骨干为其举办了一场欢送会。其情谊深笃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也证明当时的华为对于内部创业是支持的。李一男深获华为上下赏识,拥有一大批“李粉”,连任正非都待其如亲子,倾囊相授。 创业者往往会继承老东家的一些特征,包括行事风格、知识体系、领域制度。短期内,这种相似性或许不会和老东家有正面冲突,甚至可以利用上下势差,获得先天资源。早期的李一男正是利用华为的资源一路高歌猛进。 但是,随着创业公司的发展,其战线拓展导致领域的重叠面积增大,就容易引发冲突。无法处理好与老东家的微妙关系,最终就如李一男所创办的港湾,不得不面对与华为火并的结局。 或许,对于离职创业者而言,成功并不是一个难题,因为他们往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见更辽远的世界,握有更丰沛的资源。对他们而言,难的往往是如何清晰地定位自我,制定因时制宜的战略,从而在冲突中顺势借力,在巨人的势力中得以瓦全。 策略: 第一计:专注自己,等合作或被收购 代表:阿里创业帮 陈琪 蘑菇街创始人 “用从马云那里学到的战术,分析对付淘宝的战略。” 我们应该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让他进到你擅长的场地来跟你竞争。如果你还玩不过别人,那别玩儿了。就像马云形容淘宝和eBay的关系,“我们是长江里的鳄鱼,eBay是大海里的鲨鱼,反正我也不出去,你要到长江里来跟我打,你肯定是打不过我的。” 李治国 口碑网创始人 “在生态圈里创业就是踩钢丝……永远是竞合关系,你拦不住它。” 也许它做着做着,不知道核心战略在哪儿,或者做不过来就放手了,但是也有可能上升到战略高度。大公司都是这样,先选中它的第一块蛋糕,然后找第二个、第三个。 白鸦 口袋通创始人 我们是阿里这棵树上长出的苗。但现在看来,他们要时不时面临我们自家树苗的竞争,因为万一哪一天,阿里看树苗品种不错,就要努力把自家的苗扶持成大树,我们必定会处于劣势。 第二计:避而远之 代表:腾讯创业帮 曾李青 原腾讯创始人 “要么做腾讯不屑于顾及的业务,要么投靠大公司。” 曾李青离开腾讯COO的位置后,无论是他投资的公司还是自己创办的公司,在常人眼里都是做偏门生意。 李华 原腾讯18号 “从腾讯出来再创业的人,几乎回避了跟腾讯直接冲突。” 陈应魁、王星 “卖座网”创始人 一开始做的是用户入口整合的易野网。但后来意识到,如果腾讯做这个东西,用户群的拓展会很容易,单枪匹马的易野网很快会被挤掉。于是,立即转方向去做了相对“狭窄”的卖电影票的“卖座网”。这样就不担心偌大的腾讯会来抢饭碗。 第三计:充分信任。相互学习,各领风骚 代表:搜狐创业帮 古永锵 优酷网创始人 “我的离职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在于当时的搜狐已经看到宽带的普及带来的视频的广泛应用;“地利”则是在搜狐几年的工作经验,学会了如何经营一家互联网公司;“人和”则是个人喜欢看视频,喜欢拍摄、旅游。搜狐在文化方面有很多良好的、人文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东西方文化的结合,还有人际关系的简单等,现在创业了,好东西都会学过来。 李善友 酷6网创始人 “我们怀念张老板。” 凡是他(张朝阳)直接管的部门很少有成功的,但离开搜狐的人都很怀念张老板,再也遇不到像他那样给予下属宽松信任空间(的老板),否则,搜狐也不会出产如此多的成功创业者。所以其内部创业也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计:让旧主投资,成为利益共生体 聂帅 爱特惊喜定制创始人 像江南春一样,鼓励员工的创业不失为上策。既然对方已经下定决心,而且具备一定的能成功的条件,何不顺势转为自己的另一个发动机呢?如果一个优秀的员工能为企业创造1000万的价值,当他创立自己的项目,老东家能够参股利用老平台的力量帮助其做成过亿价值的企业,那么又何尝不是在从他身上获得回报的另一种方式呢? 既然行业大佬们经常去电视台在屏幕前指导年轻人怎么创业,为什么不在自家门口给自己最最熟悉的战友一些指导呢?既然你们经常到处撒钱做LP,为什么不留一些给熟悉的觉得靠谱的年轻人一些天使资金呢?这样的方式,连尽职调查都可以省了,岂不效率更高?这难道不是大佬们应有的格局吗?这难道不是留住人才留住财路的最有效的方式吗?
 |
|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