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末,国家质检总局相继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做好重点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列入《首批入网产品目录》的9大类69种产品在2008年6月底前必须实现赋码上市;2008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可变条码标签印刷企业名单》,47家印刷企业名列其中,《电子监管码印刷企业管理办法》随之出台;2月,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实施情况发布《关于2008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部署的通知》,对赋码方式和上市时间进行了调整;4月,《第二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出炉,56家印刷企业映入眼帘;6月,国家质检总局向各省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发出《关于报送第三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录的通知》,可谓脚步匆匆。
“一袋假种子,曾经让一年的辛苦化为泡影;一瓶假酒,曾经让五彩的世界陷入黑暗;一桶假奶粉,曾经让孩子的微笑成为记忆”。7月,刘德华悲伤的眼神让大家记住了电子监管码,也记住了那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电子监管码,一扫就知道”。
但似乎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简简单单“一扫”的背后,有多少印刷企业为之“消得人憔悴”。
商机还是危机
这是一道过于简单的比较题。一边是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所涉及的8.7万家企业,数以亿、十亿、百亿计的产品所产生的强大需求,一边是寥寥百余家赋码推荐企业,算上目前国内拥有可变条码印刷技术的印包企业也不过几百家。很明显,生产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电子监管码印刷需求,而这些数字都仿佛是在向印刷企业宣告:商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