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一天,水泥厂商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付秋涛,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问他:“你们想卖碳吗?”原来,电话是一家碳交易中介机构打来的。这家中介专门负责为欧美的厂商向中国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听了中介的介绍,付秋涛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做的减排工作,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2006年,金隅公司以每吨10欧元的价格,将生产过程中减少的碳排放量卖给了英国益可集团。双方的合约将于2012年到期。到那时,金隅公司的“卖碳”总收入,预计将达到330万元。
出售碳排放权,是目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的主要形式。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我国在联合国注册的减排量已经达到1.8亿吨,居世界第一。“清洁发展机制”让中国企业实现了低碳,又获得了收益。因此,有人称之为“中国企业的免费午餐”。但这个“免费午餐”到2012年就没那么容易吃了。“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在2012年之前没有减排义务,但之后就难说了。现在,很多想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人都在猜测2012年之后的形势会怎样。如果中国有了强制性的减排指标,就会有很多企业从碳排放权的卖方变成买方。”唐人虎说。
自愿减排市场是中国企业作为买方参与碳交易的一个途径。目前,主要的自愿碳交易市场在北美洲,中国只有个别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进行一些零星的尝试。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美国环保协会等机构发起了“绿色出行”行动,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及8万多民众参与其中,总计减排8895.06吨二氧化碳。这些减排量全部由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2009年8月5日,这笔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达成——它是国内第一宗自愿碳减排交易。
中国碳交易潜力巨大
据tanpaifang.com专家统计:“目前,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最成熟,美国的自愿碳交易行业更发达,而中国则是碳交易潜力最大的国家。”唐人虎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势必要调整能源消耗结构。低碳实际上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是中国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成立了8家环境交易所。而一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碳交易市场的行为方式和规则。兴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刘艺是兴业银行的一名销售业务员,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他忧心忡忡地说:“一个人每坐一次飞机,差不多都要产生0.1吨的碳排放,我一年少说也要坐80次飞机,这就是8吨啊。”刘艺一直想找个机会做点补偿。后来,他听说了兴业银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有了这张卡,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购买碳排放权。”购买价格为每吨35元,这些钱将会提供给出卖碳排放权的环保组织和企业,支持它们开展更多的低碳项目。现在,刘艺每个月都会购买2吨碳排放权。“我还推荐给了我的同事,很多人都参与进来了。”
兴业银行发行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是中国首张碳交易信用卡。自2010年1月28日正式发行后,截至当年10月底,发卡量已突破9万张,交易额超过60万元,累计购碳1.77万吨。凭借独特的理念和为低碳做出的贡献,“中国低碳信用卡”在2010年7月的“2010中国信用卡高峰论坛”上获得“最具杰出贡献信用卡”奖,并在3个月后的“2010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上获得“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贡献奖。
虽然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碳交易行为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规范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唐人虎告诉记者:“这些政策应包括共同的减排约束机制、交易标的物、交易规则,等等。而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基础数据,这正是我们与欧盟差距最大、最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官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上透露,《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已经过反复修改,基本成形,将“争取尽快出台”。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雏形将逐步形成并日渐成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