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养老,本人也已做出前瞻性的适当安排,而且曾多次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提醒员工:与其在网上与陌生网友聊天,为什么不拿起电话与父母聊天?扪心自问,自己做到了吗?
原本不想介入养老、旅游、商业地产等新兴市场的讨论,非因没有思考,而是因为不想扫投资商和服务商的兴,毕竟大家都要赚钱做生意。既然要说,那就触及根本问题,谈谈对养老地产的几点看法。
关于我国老龄化的数据,在网络上随便就能搜到,在此就不占用篇幅了。先举两个亲身经历过的事例。
事例一:年初,作为一家房企的独立董事,在天津召开完董事会后,到郊区参观这家企业开发的一个养老地产项目。项目已建成几万平米,公寓设计很人性化,配套设施一流,但销售并不理想,尽管养老模式及说辞设计得逻辑性很强。看罢,我貌似不着边际地问项目负责人,“知道为什么天津湖泊湿地很多却很缺水吗?”项目负责人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是盐碱滩,水渗不下去,与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因为有冻土层而形成大量湖泊湿地一个道理”。我又问,“盐碱滩养生养老吗?”无语!
事例二:年中,参加某TOP10企业的产品标准化评审会。会议中,分管领导严厉斥责老年公寓产品研发经理。地漏设置在座便器右后方墙角处,清理污垢方便吗?有积水可能吗?便后站起时有滑倒可能吗?坐便时老人突发疾病会向后歪倒,还是向前栽倒的可能性大,紧急呼叫按钮为什么要设在左后方墙上……后来听说,那位研发经理被辞退了。
我国是2010年做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是2011年4月发布的人口及老龄化数据。按说,老龄化具有典型的自然渐变规律,不可能在2010年骤然增加,而且此前也都有相关统计。为什么2011后养老地产骤热呢?时点恰恰与“限购”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相一致--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调控,旅游、商业地产亦然。
如果几千年来高尚的“孝”德,以及本应由政府承担“老有所养”责任的养老事业,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地产商战略转型,甚至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任,无论设计出多么严密、巧妙的盈利模式,也很难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出发点问题,更是常识。
何况,盈利模式目前只是停留在设想和设计阶段,甚至还不能称之为模式,至少迄今未见成功案例。
养老产业的前景和必要性无需多言,养老产业包括养老地产也毋容置疑。但是,凡事有应然,也有实然。大家看一看城市中有几家老年用品商店,经营情况怎么样,实然就知道了。研究欧美日的养老地产模式,无论是专业基金,还是反按揭,都是建立在社会福利制度基础上的,而我国恰恰缺乏的就是顶层设计。今后?再想想我国的社保基金缺口吧,缺口之大致使延迟退休年龄已开始策略性地吹风了。如果今后社会公众也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确实很有必要时,相信我国会搭上这股全球风的。退一步设想,即使社保基金没有缺口了,届时资金充裕的保险公司、央企也会抢占这块市场,甚至不会放过产业链上任何赚钱的一环。能留给地产商的机会有多大呢?或许这些估计比较保守,有很多投资商和服务商不认可,但不妨反问一下:如果可以掘金,有大量资金和优秀精算师的保险公司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大动作呢?这也是实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