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养老元年
在石力看来,东方太阳城十余年的“潜伏期”到今天才真正享受养老产业的红利。事实上,十余年前,中国也并不缺乏养老需求。中国式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在抑制着消费的增长。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而观念也开始随之发生变化。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称,中国一直以来对失能老人的关注度不够。他透露,2010年,中国完全失能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老人已经增加到1084.3万人,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240万人。
失能老人的护理难题给子女带来养老压力。这一人群的增加,将打破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养老产业的刚性需求或将释放。2013年被专家称为中国的养老产业元年。诸多政策利好在2012年获得通过,这些政策的红利也将在2013年得到释放。
首先是养老性质的界定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2012年7月24日,《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下发。《意见》首次提及“民间资本举办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可以按照举办目的,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
《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CYE养老产业发展。《意见》要求,落实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大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资金支持;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指导规范。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为养老产业大开“绿灯”。比如,在对养老设施给予财政补贴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政策,使得营利性养老机构同样能拿到补贴;在养老设施土地利用这一最关键的问题上,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将养老地块纳入供应计划;而对于养老产业最核心的服务环节,则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力度。
春江水暖鸭先知,投资者的嗅觉早已闻到政策的利好。除了地产商,保险行业的企业,如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和合众人寿等也都纷纷涉足养老产业。这些企业已在全国各地“圈地”,试图分一杯羹。有统计显示,截止到去年年底,单是保险业以“养老社区”为名获得的土地,就已超过2万亩。
养老产业困境犹存
“整个市场主体缺乏热情,包括很多企业对于养老项目的开发更多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实质性的战略规划。”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培训与发展部主任涂朝晖说,这是因为养老产业的最大难题是盈利模式不明确,市场尚没有形成可行性的发展模式。
养老地产高风险、高投入、回收慢的特性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养老社区的成本都要比普通的商业地产成本高出许多。养老是一个产业链,不只是卖房子等硬件,更需要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参与,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突破养老产业盈利新模式。
长期以来,土地都是养老机构发展进程中的瓶颈。这一问题直到今年年初,北京等地将养老土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才有所缓解。但难题依然存在,北京市国土局内部曾就养老综合用地的组合比例和项目能否出售等问题引发争议。
对于保险企业也是如此。尽管对保险企业进行不动产投资有所“松绑”,但保险公司直接进入养老地产还有一些限制。2012年7月,保监会就明确保险公司不得以投资不动产为目的,运用自用性不动产的名义,变相参与一级土地开发。
而对于那些试图进军中国养老产业的外商来说,外资养老机构在融资服务、财税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成本较高,无法平等参与竞争,使得这个行业难以吸引大规模的外资进入。目前的方法是与本土资本进行结合。
政府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一方面又对此有诸多顾虑和限制。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在解释为什么很多养老企业以房地产的模式在运作时称,就是因为规则不明确,投资者想到的肯定是先赚到钱再说。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一直提议,要把养老服务市场划分为两个市场,即基本养老服务市场和高端的营利性养老服务市场。即“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唯有此,中国的养老产业才能真正迎来商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