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整个电影营销的比重甚至是影片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此亦催生出多达四十余家预告片制作公司,这些公司多专攻某一类电影,因身处行业下游,规模均不大。不过,近乎完美的工业化制作令好莱坞制片方及投资人愿意支付25万至75万美金的预告片制作费用。而在国内,预告片还是早期市场,预告片费用、制作流程等并无标准,这意味人人都有机会。
艺恩咨询调查显示,影响国内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首要因素还是明星和导演,而这一关键动因在国外是预告片。例如《钢铁侠2》预告片曾在Youtube上点击超过2000万次,仅北美票房就轻松突破3亿美元。不过在国内因渠道投放成本过高,魏楠仍旧难以说服制片方和投资人将更多的重心转向预告片营销。
但预告片对票房影响至关重要,甚至是影院排片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周及最终票房比例约为1:10,口碑营销通常在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周开始发挥作用。映前营销能吸引多少观众为电影买单,是影片成败的关键,若首周甚至上映首日的票房不佳,有直接利益关联的院线方即会减少排片。由此,预告片愈发显得重要。
国内每年电影产量约为500至600部电影,对魏楠来说,这都是商机。2013年是Trailer Movie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在一月内,魏楠及团队将为春季档或五一档同时展开14个项目。“基本上不用睡觉了。”魏楠说。
每天下午两点是他开始工作的时间。通常魏楠会在七、八个剪辑室兜上一圈查看进度,此外,他还得考虑不同利益方的诉求,应酬周旋其间。这是一项压力巨大的工作,魏楠有时会选择在深夜骑上哈雷在北京二环兜上一圈,因为“可以放松,什么都不想”。
复制魏楠的成功并不容易。最大的门槛来自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其工作室每年仅用于特效、剪辑、三维动画的正版软件费用就超过500万,预告片音乐需找专职作曲或是购买海外音乐版权,每首价格约三四万至十余万不等。其他运营成本亦高居不下。Trailer Movie的字幕、音乐以及影片剪辑均有专门团队负责。如字幕团队由两名法国人领衔,每人每月薪水高达10万元,由于老外不理解汉字含义,其创作反而更能突出视觉效果。这些人无一例外均为广告出身,并没有电影艺术背景的人士,魏楠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将预告片视作产品,而不用纠结镜头的艺术性。
电影营销公司影行天下总经理安玉刚对此非常赞同。“一定做好产品细分,而预告片就是告知观众你的电影是什么等信息的最有效方式。”安玉刚说。电影预告片的剪辑内容可与电影完全不同,安玉刚认为预告片剪辑的关键在于数据管理。安玉刚在营销影片《关云长》时曾非常忐忑,因为《叶问》上映在前,他担心观众对甄子丹的动作片感到厌倦,但调查结果显示观众依旧乐意为此买单。
而在张小北看来,明星访谈、明星见面会、新闻稿等均应被视作电影营销手段,一部高票房电影往往需要团队作战,预告片则是排头兵。“预告片将来不能让观众看完就完了,还得让他们热衷于传播给别人。”魏楠对《环球企业家》说【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