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化介绍:
印度83%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本为古代婆罗门教法典,为印度教所继承)对嫁妆规定道:“媳妇如能带来充足的财富,女性受到尊敬,神就喜悦。一切愿望幸福的男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供给女儿各种装饰品、衣物及食品,一个妻子在婚后如果是违背了她的丈夫,她在来世会变做一条野狗。”
印度教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以及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越高,地位也越高。在婚姻方面,男子可以娶同种姓及低种姓的女子,而女子则只能嫁高种姓及同种姓的男子。高种姓的男子一般只有在讨不到老婆的情况下,才会娶低种姓的女子,这种情况叫“顺婚”。而绝不允许高种姓的女子下嫁低种姓的男子,即“逆婚”。低种姓女子嫁到高种姓家不但意味着自己的子女从此出身高贵,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净化,与神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这是低种姓女子改变地位的惟一的办法。因此低种姓的女子为了能达此目的,就用丰厚的嫁妆作为吸引高种姓男子“眼球”的手段。另一方面,高种姓的女子由于“逆婚制”的存在,可供选择的择偶范围非常小,为觅得如意郎君,也不得不陪以厚嫁。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按照印度教的习俗,家中男孩不仅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儿子多也意味着多了一条生财之道,结婚时可以大捞女方一把,是潜在的财富。
而在印度嫁妆的多少也直接决定新娘在婆家的地位,百万甚至千万的嫁妆成为女方父母最大的负担,比较贫困的家庭嫁女儿基本要倾家荡产。在印度结婚时,男方理直气壮地向女方索要财物!如果没有嫁妆,或者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为被耻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对象,甚至发展到迫害致死的地步。这种有关嫁妆的惨剧几乎每天上演。不少家庭为了能使女儿嫁出去,且婚后不受夫家刁难,只好到处筹钱,最后落得倾家荡产。印度有句俗语“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这是对印度社会的真实写照。嫁妆的价值平均占到了新婚夫妻婚前财产的68%,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乘龙快婿一定高兴。婚后,如果男方对女方的嫁妆不满意,就会反复逼迫女子回娘家再索要,这个索要的过程可长达几年之久。如果未果或还不满意,男方及家人就会对该女子进行谩骂、殴打,甚至将其烧死、毒死、饿死、渴死、淹死。有些女子实在不愿再回娘家去向一贫如洗的父母索要,但又不堪忍受婆家的百般折磨,只好自寻短见,一了百了。
据印度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上世纪90年代因嫁妆问题被虐待致死的妇女每年约有7000人。2000年新德里平均每12小时就有一名女子因为嫁妆问题而被活活烧死。进入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