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
谁是责任主体?谁修复?谁验收?目前,行业内人士都在期待《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后对这些疑问有所规范。自去年起,历经六年的研究,工作组进入立法阶段,该项法律将包括修复机构的资质、修复程序、资金、修复的效果及验收等方面。在环保领域的法律中,《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已出台,但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一直空白。
这是中国土壤修复标准化的前提。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一位官员对经济观察报(微博)说,“立法和管理办法没确定,标准没法先定的”。2010年,环保部曾提交一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但目前并无结论。上述官员称,“如果要定标准就是定一个统一的评价调查和程序性规范,目前只能具体地做,一地一标,一事一标”。
据易碳家了解,环保部政法司正在组织专家加紧立法工作,科技标准司也希望早日出台标准,并已确立了一系列标准,正在往前推进。然而,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土壤的标准如何制定与当地的环境、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关系”,上述官员称,“有些关键问题需要协调,很多思路需要反复研讨才能逐渐清晰”。”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建国说,“现在规范、标准没那么完备,所以比较混乱,有的企业感觉门槛很低,近两年冒出的做修复的公司效益还蛮好”。
中国土壤修复的市场化探索就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起步了。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2012年3月份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土壤修复作为战略性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被列出。
目前,全国尚没有公开数据公布土壤污染状况,5月28日,环保部公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提到2012年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具体结果并未公开。企业及投资人正在等待更为具体的政策文件。“土壤污染无法像空气污染或者水污染一样有切身感受”,刘建国说,土壤污染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检测,修复后的土壤由当地环保局检测是否达标。
目前,各地环保局对土壤检测的标准并不一致,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官员称,“国家标准应该是一个底线和原则,在原则基础之上,考虑各方面情况,不能简单地期望国家出一个标准直接对一对就好”。
角逐
尽管《土壤污染防治法》尚未出台,土壤污染修复在一连串疑问中已经悄然展开一场商业角逐,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换地,曾经的污染成为今天的生意。
无论是建材领域的北京金隅,还是环保领域的永清环保都已经步入土壤修复的队伍,央企也开始在这一领域谋篇布局。2012年12月,中国节能投资杭州大地,成为其最大股东,成立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追着土壤修复的大旗,储备这方面的人才、技术,同时也不断和政府、事业单位游说、沟通,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争取占领一个桥头堡,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能够逐步有些单子,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与启明创投类似,作为国内清洁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青云创投主要涉及新能源、环保、节能等清洁技术投资,土壤修复也是其长期关注的领域,但到目前为止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在张立辉看来,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熟还有待考量。
张勇认为土壤修复的市场极大,但是短期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从本质上治理土壤是比较难的,是不是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另一方面,双方利益切分不明确,存在出资人和受益人不一致的情况”。在此前与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失之交臂后,张勇还在积极寻找一个长期投资标的,但目前尚未有成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