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方的努力渲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这块大蛋糕已经被描绘几近“遍地黄金”,国内外资本都争先试水,以期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放眼看去,无论是内容、应用企业,还是手机浏览器,都被争相热捧。创投、风投瞄准这一领域,以期丰厚回报。一时间企业林立、繁荣似锦。急燥的情绪也在创业型企业中蔓延,创业者尚未完全站稳脚跟、没有平安渡过转型期,便急于扩张。充满风险的转型期,企业如何才能安然渡过?
创业型企业发展 警惕转型死亡期
十年来,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风起云涌成就了一批互联网“新贵”,然而名噪一时而如今早已风光不再的比比皆是。作为最易受政策影响以及本身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转型最快的行业之一,在近年来大量SP服务提供商的大起大落中,不乏大量“转型死”的企业。甚至连一些纳斯达克上市中国SP公司都或因为该转型不转型,或因为转型失败而濒临绝境,更何况那些还刚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站在亏损边缘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呢?
近期炙手可热的的手机浏览器行业恰恰也发展到了一个转型期:面对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以及受“电信运营商准备做自己的手机浏览器”的传闻影响下,无论是Google等牛刀小试的互联网巨头,还是UCWEB、Opera等靠手机浏览器养家糊口的企业,都明白单凭横向业务层的小创新,长期竞争力相当有限这个道理,于是乎大家都在紧锣密鼓地打造一个平台级产品,形成自己的用户群,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高的保险系数。
然而要成功地实现从sp服务提供商到平台厂商的转型,决定因素并不是技术转型,而首先是商业模式尤其是盈利模式的转型。对于Opera这些老牌手机浏览器企业而言,其盈利模式已经接近平台厂商:Opera针对普通用户都是免费下载,而通过与运营商和手机终端厂商合作获得利润;在与运营商合作时,主要根据月活跃用户进行分成;与手机厂商合作,则主要是通过预装浏览器软件,依赖Opera用户品牌忠诚度向终端厂商征收一定的授权费。
本土手机浏览器企业并没有用户规模上的优势,无法复制Opera的盈利模式,一部分索性就不急着挣钱,直接做平台。另一部分则是一些创业型企业,正在是否转型的选择中艰难摇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