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商业模式→新闻
    


后管理时代的管理模式该如何创新


cye.com.cn 时间:2010-11-18 19:07:11 来源:管理学家 作者: 我来说两句

  通览《管理大未来》一书,哈默通过论述成功企业背后的管理思维,总结出未来管理创新的真谛,即管理创新需要深入到一线员工,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应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潜力的组织体系,由此便会放大企业的创新成果。贯穿此书始终的是哈默一直在强调要改变对人的假设,在我们以前的管理里面,假设人只是流程的一个产物,但这并不能主导流程,也不能在企业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提出的管理创新主要强调,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创新潜能。我们的传统企业,包括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企业家,基本都低估了员工的价值,只强调自身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太受熊彼特的影响,他就是强调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企业家的作用,我们企业家也认为自己太有价值了。反过来说,企业家就是缺乏真正的尊重员工的做法,以至于企业对人的尊重不太完整,在这样的组织氛围中,效率会比较低。这也是我们现在讲的自主创新,为什么中国创新不行,不是说社会不行,也不是硬件条件不行,归根结底是企业管理不行。企业管理不行,主要是对人的尊重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我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比较少见。我们怎样尊重每一个员工?从内心尊重员工,通过这种假设来改变企业内的各种关系,真正做到组织和人共同发展。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我并不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企业有很多这样的创新,比如《鞍钢“宪法”》提倡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其实就是管理创新,也是对西方管理的延续和发展。只不过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之后,丢掉了很多企业创新的方法。这是我们的一个很大失误,我们丢掉了一些员工比较好的做法。目前中国企业中做得比较好的例如宝钢,它要求很多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这就是很好的创意。对比国外,我们差距非常大,我们创意实践实在太少了,比如说丰田公司,为什么它能够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之首?因为它每年有100万个创新,人均35条创新,这个比率是非常高的,这才是一个企业永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

  通过研究中国企业,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问题就是,传统的管理还没有掌握,就要去创新—这的确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多数中国企业既没有完全掌握传统的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简称“管理1.0”), 也没有积极应对面向创新与变革的新管理模式(简称“管理2.0”),现在的任务是既要不断吸取传统管理的有益之处,如精益管理、流程化的可取之处,又要迅速实施以“以人为本、持续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新管理理念。

  没有掌握好最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工业化时期的管理理念,如同现在基础还没有打好,就很难去评判,也很难去体验管理创新的优势。我们目前的企业,首先要扬弃旧的、工业化的管理,同时重新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个挑战是双重的。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一方面去吸收管理鼻祖泰罗的管理思想,把企业的基本功做好,另外一个方面要向日本企业学习如何管理,等有了很高的提升之后,再向美国的企业学习管理创新。所以说中国的企业面对的挑战是双重的,我们要在二元的管理文化里有所突破。企业要想成功,要拥有持久的战略优势,这个二元的管理修炼必须去做。

  我很早翻译过哈默的一些文章,也较早介绍了“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我认为该书最重要的是,哈默提出了第四层次的创新—管理创新。中国的传统企业比较重视第一层次的流程创新,现在它们逐渐上升到第二层次—技术创新,国家也重视这一点,但落实到企业却非常难。第三层次是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90%的企业对商业模式和战略创新还不是很重视,也因此经受了许多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未来管理创新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未来的管理创新必须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用非常规的思维从非常规的地方找到非常规的突破。中国企业绝大部分只有运营模块,而没有创新模块。设想一个200人规模的中型企业该如何创新,不一定做运营创新,也许应做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模式创新。实际上,中国人的整合能力还是很强的,所以在将来自主创新方面中国还是有可能胜过欧美国家的。比如说,阿里巴巴,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一个特色。要有一个创意模块,一个研究创意产生的模块,研究如何去发挥员工的创意作用。我们有了员工创意模块之后,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可以把很多外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其实创意具有很好的流动性,把外面鲜活的思想引进过来,通过产学的手段来实现。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去实现引进,其实现在网络包括网络社区创造出的机会越来越多,给公司带来的价值也越来越多,而这个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所定义的新兴企业中,企业的迅速发展不靠研发和营销,这些模式其实早就过时了,我们要靠更有创意、更有市场来取胜。

  现实是中国企业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下,总体恪守着基于历史经验与企业家主观意愿的旧管理方式,使得其在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背景下举步艰难,迄今鲜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策与群力、开放式创新、维基型创造、个性化客户、透明化组织等是未来管理的基本特征,它不断需要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系统协同的决策模式,中国企业必须主动应对这些新的变革。

  管理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力

  哈默的写作风格有点像熊彼特,英国有很多这样的思想家,而且英国的创意产业的历史也颇为久远。其实我更认为哈默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语言非常生动。这对语言的要求更高,而且知识面非常广,而我们中国管理学的语言太理工化、太线条化了。西方的管理学家总能提出很好的概念,然后非常巧妙地诠释概念,接着让你跟随这种概念。《管理大未来》的思想性非常强,而我们的企业需要有这样一个阶层来完成诠释管理概念的工作。

  目前, 国内的管理学书籍一般还沿用哈罗德·孔茨从亨利·法约尔那里硬搬来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旧管理学模式,甚至连德鲁克的思想也吸收得很少。因此,国内的管理学论著,特别是教材,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对知识经济、全球化等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已经失去指导意义。未来的管理学,应以创新与变革为主题,以愿景创造、自由畅想、持续沟通、正向激励为主要特征,在这个管理新世界里,每个人能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推动组织的持续进化。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提升,而且管理教育和企业培训的重点应是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作为中国专业从事创新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遗憾地看到了当前管理教育的极端落后,既没有深刻理会西方管理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也丢掉了中国国有企业中如“走群众路线”、“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优秀传统,使得中国大量的管理学毕业生成为跨国企业中的不折不扣的“螺丝钉”。

  《管理大未来》提倡的是积极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未来组织管理的重要指引,中国的管理教育和企业管理模式为了适应全球竞争必须做出更大的调整。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2010金科创业行天下●创投沙龙 ·《创业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挑战赛
·BTV《成长在北京》融资对接报名 ·人大明德女性硕士研修班
·YBC青年创业大讲堂将举行 ·3月25井冈山红色领军之道
·吉林通化3500亩用材林转让或合作 ·《中国教育机构名录》网上订购
·14日董进宇博士北京演讲 ·3月卓越领导力总裁训练营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