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久的麦考林正在陷入诉讼危机,优酷和当当传来喜讯,不仅成功登陆美国股市,而且首日股价大涨,双双跻身中国互联网豪门俱乐部,按市值计算,优酷排在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网易、新浪之后,搜狐和盛大之前,成为中国第6大互联网公司,当当也跻身前10。强烈的示范以及传播效应能否解决互联网企业的品牌瓶颈?我看未必。
互联网企业的品牌瓶颈究竟是什么?第一,难以建立价值观。对于品牌建设来说,找到品牌种子至关重要,只有围绕品牌种子的成长进行建设才能建立强大的品牌,是基于消费者心智的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理念。比如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一直强调文化比技术更重要,这才是马云建立阿里帝国的根本原因。当然顺势而生的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是大背景,我们都在这个大背景下做事情。寻找品牌种子,建立价值观如此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互联网时代,恰恰也是分众时代,所谓分众必然造就了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一个互联网企业坚持某一个价值观显然很难,因为企业都想通吃更多蛋糕,并且在对大多数人互联网技术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各种突破商业道德底线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3Q大战不就是个明证吗?谷歌的不作恶难能可贵,百度的竞价排名让我们又爱又恨。第二,生意模式的创新更容易忽略消费者。互联网时代创造了新的生意模式,更准确的说在资本市场逐渐确立与发达的过程中就创造了全新的生意模式。传统生意讲贩卖的是产品或者服务,交换的是产品和服务,但资本时代,贩卖的可能是股权和公司。把公司当儿子养当猪卖是最好的阐释。这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发扬光大,很多公司的目的不是在市场上盈利,而是做的好看,包装后卖给股市卖给股民,创业者套现走人。做的就是卖公司的买卖,这种模式应该说财富积累上是有很大的优越性,也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果创业者不把精力放在打造品牌上,还能指望谁呢?而且直接受众不再是消费者而是投资人,圈起来的消费者被当成了砝码。企业不盈利在其他行业几乎不能够存在以及持续,但互联网可以,因为有风投来的钱可以烧!风投不就是大风刮来的吗?这种模式是个挑战。一个难以形成自己价值观而且不针对消费者持续耕耘的企业,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能建立真正强大的品牌吗?
要真正解决这个瓶颈还是需要从生活和生意的本质出发,真正把握网民需求,从互联网生意的本质出发,互联网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 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企业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互联网企业的品牌建设路线图。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更接近媒体的本质,所以早期的互联网企业盈利几乎都是“广告”形态的新媒体概念。所以互联网信息经济一度被称为注意力经济,至今这个概念依然具有其很大的理论意义。我们的互联网企业突破瓶颈的第一法则,依然是要建立注意力,可是在不计其数的网站中如何建立呢?互联网企业的网盟模式,各种链接技术推送解决不了,还需要从品牌建设的法则中寻找灵感,也就是在互联网行业日渐成熟,依然要遵循古老的生意法则,也就是货比三家,品质之选。比如现在大家都在推微博,除了少数人一下子开好几家网站的微博,估计大多数人还是在某一家网站。比如电子商务有好多家,你经常去哪一家呢?其实仅仅淘宝站内的搜索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的了。很多创业的互联网企业如何脱颖而出呢?这个问题要提醒那些创业的互联网企业,如果你没有革命的模式,就一定要尽早展开品牌建设,老老实实做生意,靠网民而不是想靠股民的钱发财,因为你也许又太小的机会,网民的钱更近更现实。
模式变化的眼花缭乱但根本的核心原则不变,所以会有赢家通吃,会有狗日的腾讯。其实在互联网这个本质思考上,百度新浪搜狐阿里巴巴360没有谁能回避这个问题!互联网归根结底生活中承担的功能上,但这个功能会趋同,传统经济的同质化已然出现。所以百度做搜索的会有自己的新闻,商城,贴吧,而阿里也会推自己的搜索,腾讯也会推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大家上网的入口在哪里?目的地又在哪里?这个轨迹变得复杂难以确定规律。互联网品牌毫无疑问是核心法则,他是人们消费的根本规律。不知道的当然要搜索,搜索之后还要选择,如果搜索之前就知道呢?这就是品牌的“预先购买”作用。团购模式今年大热,其实不过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变种,走的还是价格的路子,我在《品牌营销创造互联网的未来》中谈到,互联网一定不仅仅是价格,还需要有价值。所以在模式的眼花缭乱当中,要找到自己坚守的同时吸收新模式的优点。搜狐的网游,新浪的乐居都称得上成功范例。业内有说法微软在互联网时代落伍了,这有一定的理由,但坚守软件应用也许能够走的更持久。IBM放弃个人电脑不就是一个经典吗?还是要找到自己坚守的价值理念,找到自己的那颗种子。没有没落的行业只有没落的企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