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维权网站目前正面临双重尴尬:一方面,部分无收入来源的网站既要扛着“维权大旗”,又要解决生存难题;另一方面,此类网站良莠不齐,正面临受消费者和企业双重质疑的信任危机。
维权网站究竟何去何从?新华社记者对此展开调查,揭秘部分维权网站的盈利模式,透视此类网站在“公益维权”和“商业盈利”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乱象丛生 维权网站存在三大问题
在百度上输入“315”,瞬间就会搜索到1亿个网页,其中前几页链接的网站大都是消费维权网站。从“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到“315热线”再到“315网站”,大大小小的维权网站令人眼花缭乱。
高举“维权”大旗的网站,有多少在默默无闻地从事公益性质的“维权”,又有多少在兢兢业业地以“维权”为名,行“勒索”之实?
一名业内人士的遭遇折射出此类网站的混乱现状。“有一次我拿着一叠投诉材料去跟一家企业沟通。”这名业内人士说,“看完材料之后,企业负责人对我说‘说吧,你想要多少钱?’我说,我们不要钱。那名负责人很惊奇――‘真的不要钱吗?上次有人要我出十万元钱买他们的材料……”
“挟投诉以令企业”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对此,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近日发表公告称,2010年,中心接到公众举报信息391111件次,其中,有关网络诈骗类举报占23.8%,成为除淫秽色情类信息外,网民最为关注的一类违法内容。在诈骗类举报中,举报虚假维权、投诉网站的情况有所增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性质各异、规模不一的维权网站大量存在,良莠不齐,至少暴露出门槛低、不规范、生存难三大问题。
首先,开办此类维权网站的门槛非常低,业内人士透露称,个人就能注册域名、进行备案和制作维权网站,“整个过程差不多1000元就能搞定”。另外,同一个人办多个维权网站,反复转载同一条投诉内容,从而反复删帖收费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层出不穷的同时,从网站域名到经营许可、网站内容、乃至运营模式,部分维权网站存在不规范之处。点击部分维权网站会发现,网站并无详细联系方式,还有网站没有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不具备经营资格;也有网站之间结成“同盟”,通过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投诉信息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合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为消费者维权不会带来任何收入,因此有些网站要靠“傍”企业来维持生存,维权反而成为次要业务。“维权网站的赢利点太少,为消费者维权完全是公益性的,但网站维护又需要成本,如果不与企业合作,网站根本无法生存。”
八仙过海 盈利模式紧盯眼前利益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部分网站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维权投诉信息作为与企业“合作”的“筹码”,借此盈利。
“半年来,我们深受其害!”山东光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宋井坤说起维权网站,情绪很激动。宋井坤称,去年5月份,由于与潍坊一家代理商发生合同纠纷,被其发动用户投诉。没过多久,就有很多北京、上海的小网站联系他,称只要加为网站的会员或支付广告费,就不会转载投诉信息。宋井坤称,也有网站并不直接提出要求,而是要其参加某类评选活动,且只需交钱就能“挂牌”。
而据一名业内人士介绍,类似现象非常普遍,可以细分为几种情况。对于一些较为规范的大型网站而言,相关机制比较严格,如果帖子确实出现问题,一般需要企业发协调函、填表格、盖公章,经历繁琐程序才有可能删帖。然而,对于更多不规范的网站而言,企业想删帖只有两种方式,即“找人”或“花钱”。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