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一步步提高,从“中国 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越来越急迫!中国的时代转型倚重于创新,但对于“创新”的解读,却是见仁见智。 这里不妨戏说一下:中国式创新的四种模式,以及模式背后的四种心态。
危创新:丛林草莽心态
危创新,说白了就是违反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约束的所谓“创新”——从黑社会到黄赌毒,从盗版光碟到软件外挂和劫持,从食品掺假到媒体抹黑和幕后操纵,从资历作假到知识产权盗用,处处都是“危创新”的新表象。
国人文化情结中对于“梁山好汉”的认同和推崇,为“危创新”创造了滋生的沃土,民众常常看不清“危创新”的危害而容易为之蒙蔽。危创新的始纵永者,也善于操纵网民舆论,借所谓的“民意”之刀杀人。我国法制和监管的不完善更是给危创新者以可乘之机,所以“铤而走险”式的“危创新”案例屡见不鲜。
2010年8月,在黑公关和部分媒体的操纵下,圣元奶粉深陷“激素门”案件,一时间民意鼎沸,一致声讨圣元的不负责任和政府的监管失职。此后短短半年的时间,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陡然上升到50%以上,国人不敢再喝国产奶粉。倘若不是事后抓出幕后黑手,恐怕直到今天,圣元和政府还要备受谴责。
危创新,常常能够带来快速而直接的效益,这对于急功近利者有着巨大诱惑.一位参与掺假三氯氰胺的乳品收购商曾经向记者透漏,“加了三氯氰胺才能赚钱;不加,那就一分钱赚不到。不赚钱,我们吃什么?一吨牛奶卖给老百姓x元,可我们装在口袋里的没有x元……”言下之意,只要产业链分配不合理,我们有理由而为之。“危创新者”往往给自己冠以“被逼无奈”、“别无选择”、“社会所迫”和“劫富济贫”等的借口,这些借口一方面给为他们自己一个“出师有名”的强心理暗示、 另一方面也经常蒙蔽了公众的是非判断。
没有底线的“危创新”心态一日不摒弃,中国则一日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国人的价值观也无从成为世界普适价值观。
伪创新:百事可乐 的心态
伪创新,其实本身并没有创新, 而是把别人的创新和成功模式简单复制,将其应用在“先驱者”覆盖不到或覆盖不全的领域里。假设市场足够大,假设在某些地域和垂直领域里,有足够的特有需求,而且一直不能为“先驱者”所满足,那么简单复制的“伪创新”便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的一个正面案例,是当可口可乐如日中天时,百事可乐横空出世——同样是碳酸类饮料,口味上也非常类似,在这场“百事挑战”(Pepsi Challenge)中,大部分人无法辨别两者口味的差别。但作为一个市场的后来者, 作为一个几乎无暇品牌的挑战者,百事可乐没有停留在第一步的“伪创新”上,而是从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渠道模式、资本运作和商业模式 上不断创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百事可乐的市值与可口可乐越来越接近,同时还分拆上市了一些品牌优质的企业,包括拥有KFC和必胜客 的百胜(Yum! Brands)。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也很多,在国内做得很出色的品牌代理商,反向收购 母品牌的地域所有权,甚至整个品牌。收购后,不拘泥于原来的品牌风格,不断地给品牌增添新的内涵,把本来濒危的品牌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B2B的商业模式最早产生在美国 ,或许今天已经没有太多人还记得Commerce One、Ariba、FreeMarkets这些B2B的先驱,网络泡沫破碎的不仅是浮躁和不切实际梦想,也会抹杀一个可能爆发的产业潜力。而真正将B2B模式可持续地做成功的,却是中国——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系列B2B公司的率先盈利和上市,让世界为之一振!
名为“伪创新”,其实不伪!敢于在市场的规范下挑战先驱是一种勇气。挑战者也常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更了解本地或垂直领域的用户需求、拥有更强的执行团队、更好的推广渠道……在“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决定成败的因素不再是“一招鲜”和“一锤定音”,而是商场博弈和执行智慧的长跑。换句话说,百事可乐的成功模式可以被复制!设想,如果中国出现更多成功的自主品牌“千事可乐”、“万事可乐”,你是会责骂产品山寨,还是为更多元的市场选择和勇于挑战的企业家们喝彩?
微创新:精益求精的心态
微创新,顾名思义,是基于原有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和技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革新、小步骤创新。因其微小而往往被忽视,但其爆发力同样巨大!
以日本汽车工业为例。早年的日本汽车,在美国人的眼里就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通过日本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日本企业表现出的持续微创新能力,彻底改变了世界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笔者曾生活在丰田汽车 驻美最大的工厂(Georgetown,Kentucky)附近,有机会与丰田工程师交流,当时他们最常用的考量质量的标准是“问题数(defect count)”,即平均每辆车的小毛病数量,而丰田Camry 的问题数是美国同类车辆的二分之一。丰田不遗余力的探究每一个出问题多的地方及其原因,收集出庞大的数据库,而后以优化流程的方式,尝试将问题数一降再降。 通过这种老美看不上眼的精益求精的“微创新”精神,把日本车的质量做扎实,口碑做响亮。
在中国,关于微小创新的讨论也很多。笔者印象很深的是,很多互联网精英到网吧、到用户家中,真实地考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习惯、操作过程及使用感受,并根据这些采样改进产品 。恰恰是这些产品的处理细节逐步满足用户的需求,令其在一段时期里有了长足发展。
微创新,的确渺小到不足以言道,但诸多商业流行品牌的成功案例证明,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正是那一点点的细节处理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微弱发力,日积月累,推动市场走向新格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