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是中国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国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第一台37米混凝土输送泵车、第一台混合动力挖掘机、亚洲最大吨位全液压旋挖钻机、亚洲首台1000吨履带起重机、亚洲功率最大的全岩掘进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最长86米臂架泵车均由三一研制成功,创造并保持了全球混凝土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其混凝土输送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湖湘文化氛围中成长壮大的三一集团,是一家性格鲜明、特点凸显的装备制造企业。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一的创新客观上带动和拓宽了整个行业的发展。2006年,三一提出将湖南长沙打造成 “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梦想,这既是一份豪情也是源于强大创新能力的自信。
技术创新模式缔造三一神话
在自主创新上,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有着自己的见解:“与其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研发是三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三一走得稳健而精彩。
1994年,原从事焊接材料生产的三一集团进驻长沙,进入工程机械行业,拖泵是他们瞄准的第一个产品。当时,创新对于没有经历工业革命洗礼,仍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有点奢侈。对当时的三一来说同样如此。“选择工程机械行业,看中的一点就是,这个行业在西方是‘夕阳行业’,很多专利我们可以拿来就用”。然而,拿来主义并不容易,精明的跨国大佬们早已将核心技术捂得紧紧的,面对中国同行的引进请求,他们提出苛刻的条件,或者干脆拒之门外。
在谈技术引进连连碰壁后,好胜的湖南人梁稳根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才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不受制于人的唯一出路。
“随后,三一请来了液压专家、现任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易小刚,开启了三一科技创新的一扇大门——1995年9月,易小刚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来到三一。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接触过混凝土拖泵,是个不折不扣的 “外行人”——这似乎也成为他不守陈规、不信邪的原因之一。
进厂不久,易小刚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要靠接不同的管子,他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进行切换。但工人和车间主任不同意更改原有设计,觉得国外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提意见,我们怎么能换呢?梁稳根得知后来到车间,问:“易工,你认为这个行不行?”“肯定没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是这样,就一味模仿,那是没有突破的。”“行,就按你说的做。”梁稳根二话没说,支持了易小刚。由此,三一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集流阀。
在后来的一个月里,易小刚在三一集团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上攻坚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的技术。他研究日本石川岛株式会社的集流阀组后,发现所有的液压元件全是非标准产品,只有石川岛自己能生产。“按照它的思路,你根本做不出来,原材料、配件都不具备。所以,必须抛弃它,忘记它,从零开始设计这个集流阀组。”
所以,三一的最后思路是:对于不是关键的零部件,去市场上买标准配件进行设计组装,核心的部分由易小刚组织人员专门开发。不到一个月,一个工作原理与石川岛的产品完全不同的集流阀组设计出来了。1995年底,型号为60A的三一混凝土拖泵调试下线。当时一台60A的售价在50万元左右,三一可从中获取50%的毛利,而且元器件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拖泵质量得到了保证。1998年,三一依靠拖泵产品的年收入超过2亿元,德国大象的进口产品不再是市场的主流,三一在工程机械行业站稳了脚跟。
从1994年开始,三一集团以混凝土输送泵作为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敲门砖”,对混凝土输送泵机械、液压、电气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坚,并创造性地把拖泵的新技术应用到泵车等混凝土输送系列产品上,使得三一集团成为国内混凝土机械品种最多、规格最齐全的品牌之一。从2002年起,三一集团混凝土机械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到2005年已超过50%。
正是三一的一系列壮举,打破了中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传统思维路径”,三一带领全行业掌握了以前只能由德国等少数国家拥有研制臂架的关键技术,并且引领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起挑战国外品牌、捍卫民族工业的战争,以三一品牌为代表的国产混凝土机械,在短短五年间,改变了原来国内市场85%的混凝土泵及95%的泵车依靠进口的局面。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乾坤倒转,中国品牌与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由当初的1:9变为9:1。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