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国际"钢铁大王"
当年轧棉花的怎么会想到办钢厂?沈文荣答道:轧花机是钢铁做的,当时觉得很贵、很值钱。
办钢厂很赚钱?沈文荣答道:这是计划经济的大本营,根本不让农民进来的。
你有什么诀窍?沈文荣答道:买世界上最好的设备,生产世界上最好的钢。
沈文荣号称沈大胆。有钱没钱反正都要世界上最好的。一九九四年三月,沙钢兴建了亚洲第一座国际先进水平的九十吨竖式电炉、连铸、连轧高速生产线,设备从德国、美国、瑞士引进。
一九九六年与韩国浦项合资二亿多美元,生产冷轧不锈钢薄板,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不锈钢薄板基地。
一九九八年七月,沈文荣飞到德国后拍板:把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主体设备整体搬到中国张家港。如今,这套一百五十亿元引进的设备即将投产,沙钢集团将形成一千万吨铁、一千二百万吨钢、一千二百五十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成为工艺装备先进、产品结构合理、技经指标一流的世界知名钢铁联合企业。
在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排第一,在世界钢铁企业中排第十七。
但这是过去了。新生产线投产后,世界钢铁业的竞争对手将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扬子江南岸的压力。
247亿 做钢铁民企教父!
沈文荣,在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乃至其他行业民营企业家心目中,这个名字总是与"传奇式的英雄"画上等号。而关于他的称谓除了沙钢集团董事长、总裁外还有很多,"钢铁民企教父"、"苏南模式守望者"、"中国出口钢坯第一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但他给自己的定位却是"创业企业家"。20多年来,他将一个仅有45万元自筹资金起家的作坊式小厂,塑造成了今天的沙钢集团--拥有总资产247亿元、年产钢能力1300万吨、全国冶金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的民营钢厂。
"引进失败我就去卖门票"
2004年11月9日,张家港沙钢集团。记者与沈文荣面对面,采访从他的创业开始说起。
从45万元到247亿元,沈文荣说他20多年来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寻求着数字几何级递增的解题方法,那就是"用全身心的精力、思想、感情,融入钢铁这个行业,去研究它、分析它"。这是个还没有解完的计算题,要走的路还很长。
创业的艰辛,沈文荣没有过多谈及,因为这不是沙钢的"专利"。敢为人先的经营决策,才是他创业成功的关键,"这也是新时期咱们苏商应有的秉性。"沈文荣几个关键的决策造就了沙钢的几次重要转型。1984年接任厂长后不久,他捕捉到国内房地产业兴起的商机,作出了沙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就凭这一个产品,沙钢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进入国家二级钢铁企业行列。
在生产窗框钢的鼎盛时期,沈文荣看到了潜在的危机。1988年,他力排众议,与香港永新公司合资,以3000万美元价格,从英国引进年生产25万吨螺纹钢的75吨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如果这个项目引进失败,就把它作为展览馆,我就去卖门票。"现在不少沙钢老职工依然记得沈文荣当初"背水一战"时所说的话。
决策是成功的。仅用23个月的时间,这条生产线就成功投产,沙钢年产钢能力翻了一番,同国际水平一下子缩短了20年距离。从此,沈文荣带着沙钢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阳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