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几代人买一套房如何扩内需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对房地产调控 ■地王频现,就是在透支今后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承担更多公益性保障性住房责任 ■经适房门槛似乎太高建议再作慎重考虑 ■应严格区分投资性居住性和保障性住房 ■出于便于监管考虑上海应多建造廉租房 “关于房价问题,将会成为市人代会代表们审议时的热点。”市人大常委会昨天举行代表座谈会,听取了市发改委主任周波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计划草案编制情况的汇报。针对“房价”问题,代表们频频举手发言,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具体就是对房地产的调控。”方名山代表认为,要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度调控政策,中间最好有个过渡期,避免大起大落。住房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不少代表建议,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打击投机炒作者。 “用几代人的血汗钱去买一套房,那扩内需怎么解决呢?”马瑜代表说,明年经济工作扩内需是重点,如果遏制房价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我们的调结构、促消费会打一定折扣。她提出,除了中央提出的如何遏制投资和投机性房价过快增长,对购买几套以上住房的,是否能收取所得税,另外,征收物业税也可进一步探讨。 另一位代表朱如安瞄准“地价”发问:现在的房价,土地价格占很大比重,而地价是如何推高的?“寅吃卯粮!”储敏伟代表说,如今地王频频出现,而土地出让往往就是几十年,也就是透支今后的发展空间,“也许我们要转变一下解决住房问题的思路。”他认为,以往的思路是走“市场化”道路,而国外多是通过公益性廉租房来解决住房需求,一些发达国家廉租房达到40%,德国甚至达到60%。要让居者有其屋,就不能一味强调“产权”、“买房”,而要调整思路,让政府承担起更多公益性的保障性住房责任。 针对保障性住房,朱如安说,经济适用房解决了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但申请门槛似乎太高,将不少困难群众挡在门外,这里面是否存在政策设计的问题,建议再作慎重考虑。印保兴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建议用“公共租赁房”来解决刚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的住房问题,“能否各个区出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再出一点。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参加座谈会。 在昨天的市政协常委会议分组讨论现场,市政协委员充分讨论了政府通报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确保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节能减排,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 委员们认为,在控制地价和房价问题上政府应有所作为,最近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花了许多精力,此类保障的覆盖面需要扩大,保障更多的中间收入群体“居无忧”。 “控制房价,政府可以打组合拳。”江上舟委员说,比如向市民供应与本地工资水平相符合的住房;大规模发展保障性住房;对拥有第二套住房的开征不动产税,以抑制投资炒房;政府和企业给租房者以房租补贴,所缴纳的房租还可以抵扣个税。 张宁委员认为,应严格区分投资性、居住性和保障性住房。同时继续扩大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否则,年轻人尤其是外地来沪工作的年轻人一辈子都买不起房,还会流失很多人才。姚祖辉委员说,香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上海在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吸取香港的经验教训。此外,相比起经济适用房,委员们建议出于便于监管的考虑应多建造廉租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