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胀预期越来越明显的当下,大量资金为寻求保值而选择流入大宗商品市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震荡上行的趋势,而金属特别是黄金等贵金属更是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业内人士表示,投资大宗商品的确可以抵御通胀,但要提前布局,选择合适的品种,而供给弹性低、单位价值高、可长期储存的“硬资产”可成为首选。
大宗商品牛气冲天
目前,全球各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资金大量进入大宗商品市场,而美元贬值也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经记者统计,今年第三季度,伦铜涨幅为23.16%,国际黄金涨幅为5.11%;美黄豆涨幅为18.14%,美小麦涨幅为39.75%,美玉米涨幅为36.93%。而国内大宗商品亦整体活跃,量价齐升。近期多个交易日商品集体飙涨,多个品种频频涨停,并创出历史新高。
“美元贬值及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的通胀预期不断加强,这将继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新世纪期货研究中心经理吴凌表示。
上海中期分析师李宁表示,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流动性泛滥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国上周已实行加息,但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中长期的通胀预期正在逐渐被市场接受,美联储跃跃欲试的第二轮量化宽松也给予了市场对于商品市场后市的良好想象空间。
“硬资产”优先
在通胀预期下,大宗商品便成为一种可以有效地抵御通胀风险,并能获得良好资金回报的渠道,具体而言,黄金、农产品、有色金属及煤炭等品种及板块都成为通胀受益板块。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投资大宗商品的确可以抵御通胀,但要提前布局,选择合适的品种。大华期货分析(博客专区)师杜照亮表示,“基本面较好的期货品种可以带来有效的收益,比如,有减产预期的棉花、供给出问题的锌、需求较旺的橡胶等,但要警惕暴涨后的回调风险。”
国泰君安最新研报指出,通胀下,投资者应该优先购买“硬资产”。超发货币、竞争性贬值将导致资产泡沫,供给弹性低、单位价值高、可长期储存的“硬资产”将成为泡沫的温床,贵金属、金属等最优,农产品次优。而干海参为农副产品中最具“硬资产”属性的品种。
东证期货分析师何文静认为,抗通胀性较强的产品应成为投资首选,目前黄金、铜等金属都是不错的选择。她表示,“后市很看好金属,至于农产品由于和国家政策关系比较密切,所以不太好判断,但是目前部分农产品已经创出新高,后市盘整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供求基本面对于农产品的影响也很重要,因此选择金属更加稳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