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平民化 纠结和尴尬
经过一段时间的疯狂,拉菲的传奇或者已经接近尾声。
2010年份拉菲的期酒价格短时间冲高后便回落。今年,拉菲的市场价格走向明显开始横盘或向下,造成这种结局的直接原因是品牌的“平民化”,似乎喝拉菲已经不再是有档次的体现,一部分拉菲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热情已经明显冷却下来。
“在北京、上海,现在很多人都不再喝拉菲了,你喝了人家会笑话你不懂行。一些酒商向我反馈信息,今年才卖了几瓶拉菲,消费热点开始向其他顶级酒庄分散。”陆江认为当前拉菲价格过于偏高。
拉菲酒庄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品牌时下面临的处境,如果一直保持如此高的价格,“拉菲”这个牌子可能会变味,他们的确不愿意让一个有着“国王之酒”美誉的品牌沦为炫富工具,但又确实舍不得中国市场上的真金白银,只能一边纠结一边赚钱。
在中国市场,宴请与礼品一直是支撑拉菲的“刚性需求”,如今的“刚性需求”被二三线城市撑了起来。“在那些对葡萄酒认知很缺乏的二三线城市,拉菲还将长时间盛行。因为拉菲的名气代表着诚意,中国人宴请时,总是会用最稳妥的牌子。”
但是,葡萄酒并不像白酒一样越放越香,越放越有价值,所有的葡萄酒都有保质期。“大多数葡萄酒都是普通餐酒级别的,应该在酿制后就立即饮用,因为它们并没有可以陈年存放的能力,放久了也就坏掉了。只有窑藏级别的葡萄酒才是能够并且值得收藏的,但是它们只占到葡萄酒总量的0.1%不到。”老方说。
好酒并非只有拉菲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狂热地追捧拉菲?曾有人这样总结:“如果你宴请10个人,上拉菲人人都会知道是顶级好酒,上拉图只有五六个人知道,上玛歌只有两三个人知道……”
可事实上,拉菲的国际地位并不是第一,哪怕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1982年拉菲。
在美国《葡萄酒观察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12瓶梦幻之酒”排行榜上,波尔多入选的只有1900 年玛歌、1921年伊甘、1945年木桐、1947年白马、1961年柏图斯,并没有拉菲。
而在专业人士看来,拉菲并不适合与中国食物搭配。
英国著名酒评家、葡萄酒大师杰西丝·罗宾逊在2008年发表的《拉菲的传奇》一文中就指出:“我肯定比一般的中国人更喜欢拉菲的味道,它非常干,几近严峻,醇厚,优雅,而这种风格让葡萄酒新手接受起来定会特别艰难,与中国的大多数食物搭配更是一场‘酷刑’——无论是各个省份的甜、酸以及辛辣的食物,还是高级饭店餐厅里奢侈的堆满松露和鹅肝酱的食物。”
在美国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给过满分(100分)的2007年之前的法国葡萄酒中,截至2010年10月的重新评定结果,仍然能够保持满分的波尔多葡萄酒,拉菲只剩2个年份(1996、2003)。另外,在罗伯特·帕克的评分系统,拉菲还曾经创造过波尔多葡萄酒分数最低纪录——1974年拉菲只得56 分,50—59分属于“令人无法接受的葡萄酒”。
主持了无数次品酒会,陆江说,他早已忘了第一次喝拉菲时的口感,拉图酒口感雄壮,玛歌酒口感温柔,但形容拉菲,他只用了“中庸”二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