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海投全球CEO王金龙先生接受了波士顿中文网的专访,详细介绍了海投全球的发展历程以及国际环境下投资的现状与前景。下面让我们走近这次专访,看看王金龙先生都分享了哪些财富小知识。
2014年8月,海投金融在纽约成立。
这是一家为海外华人市场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提供全球投资产品的金融科技公司,专注于美国的成熟市场,以及东南亚的新兴市场。
经过3年多的发展,目前海投金融通过PC网页端、移动APP端及微信端的投资平台,总共管理5万注册投资者,配置超2亿美元的理财产品及另类资产。在北京、纽约、洛杉矶、雅加达均设有办公室,并已获得美国SEC发放的注册投资顾问(RIA)和券商(Broker-Dealer)牌照。
海投金融旗下公司和服务
今年的麻省理工-清华创新峰会上,海投金融的创始人及CEO王金龙以“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为主题进行了大会的闭幕发言。发言中,他讲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划分为三阶段:
网上投资咨询服务(Online Brokerage)
机器人投资咨询服务(Robo-advisor)
财富科技3.0时代(Wealth Tech 3.0)
而在大会之外,我们还特别采访到王金龙,与他更深入地探讨了海投金融的发展现况与未来,以及全球的投资前景。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全纪录
(Q代表记者提问,W代表王金龙的回答)
关于海投金融:
5000美元投资起步,服务1万亿美元市场。
Q:我们从您为什么要创立海投金融开始说起吧。
W:在创立海投金融之前,我就是在基金里给美国公司做全球资产配置的,当时主要覆盖亚洲和美国的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在这当中我发现了一个商机,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或机构希望到海外做资产配置,但是国内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我就想把美国的一些投资经验和投资模式介绍到中国去,帮助中国的机构和个人做全球资产配置。
公司在14年成立,当时我们比较看好的几个趋势是:
第一,金融科技——类似中国的余额宝,它真正地推动了互联网理财,降低理财门槛、提高了收益;
第二,资产的全球化配置;
第三,投资移动化——原来大家都要去银行或理财机构排队买信托产品,但是现在大家基本都是在手机上做投资了;
最后,投资智能化——现在很多理财都不是靠人工的去做配置,而是用机器和AI来做。
这几个大趋势结合起来就是成立海投的初衷。
Q:那海投金融创立的这几年来,在做什么呢?
W:现在是公司创立的第四年了,这几年我们主要做全球布局,设立了四个办公室。
纽约是我们的投资中心,主要做全球资产配置,然后去全球找资产。
另一个办公室在洛杉矶,做财富中心。在洛杉矶我们主要是覆盖华人新移民这样一个高增量市场。15年、16年的时候,由于中国金融政策调整、人民币贬值,还有整体经济下行等因素,中国的外汇储备下降了一万亿美金。这一万亿的资产其实都是在海外的,需要被有效地管理起来。
第三,我们在北京建立了技术中心。因为中国的市场比较大,演进得也比较快,有很多先进的模式。比如说现金贷,这最早是美国的模式,Paid-loan,其实很传统。但是美国没有做大,中国用了一两年就迅速发展了几千亿的市场。所以像这样大规模地在市场试错,可以很快的把技术培养成熟。
至于技术,我们主要做到两点:一是降低理财门槛,二是降低成本,以有效覆盖大规模的客户——这也就是金融科技的魅力所在了。
另外,我们还在美国做金融合规,拿牌照,包括:投行牌照,以便可以做投资银行做的并购项目;投资顾问执照,这样就可以给个人客户做股权、债券、地产等各类型资产配置;另外针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在美国注册成为了支付公司。
所以我们就是前期做了四年的铺垫,先做技术,然后做整个包括资金端、资产端和技术端的Ecosystem。然后就是我们做推广、做复制、做规模的时候了。
Q:具体的产品案例是怎样的呢?
W:现在我们主要管理的资产是在亚洲和美国,欧洲也有。比如,英国的酒店物业贷款、东南亚的消费分期贷款,还有美国的车抵贷、房抵贷等。
比如我们在东南亚捆绑中国的品牌,OPPO手机、小米手机、格力空调等,来做消费分期,其实和国内的京东白条、花呗是一样的模式。东南亚这样的新兴市场就是消费欲望很强但是消费能力不足。
其实都是国内的互联网理财模式,我们复制到新兴市场。
海投金融主要理财产品
Q:海投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W:18年的计划主要是在美国做好华人客户。
前面我们说到海外华人有1万亿美金的资产市场。这个市场,国外机构很难服务,因为不了解中国客户、沟通也比较困难;但是很多中国机构又没有服务资质。所以这是一个空白的蓝海。
做跨境资产配置,持牌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而我们已经东南亚开发了两年时间,现在可以开始分散风险了。技术上,我们也有中国的风控团队。我们现在就是牌照齐全、产品齐全、技术稳定,就可以开始拓展市场了。
现在国内比较火的就是现金贷出海,这主要是做新兴市场的套利。因为美国市场的利率是有上限的,比如纽约州,超过16个点,你的本金和利息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中国现在也是,超过36个点就算高利贷了,不受法律保护。
但印尼去年刚刚把这个上限取消了,他们现在的利率是不封顶的。这就是鼓励外资去印尼放贷。因为印尼本地的资金成本非常高,只有外资能够去借钱给当地的个人和公司来带经商从而动经济发展。
所以虽然做的是风险比较高的事情,但我们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去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然后这种模式还可以大规模去复制。
Q:除了美国,有考虑过加拿大的华人市场吗?
W:我们当然考虑过加拿大,但还是涉及到加拿大的市场监管问题,和宏观上的因素。比如,如果加元兑美元持续贬值的话,那收益不合算。
我们其实还考察过日本、澳洲市场。但主要还是看中成熟市场的安全性,和新兴市场的收益高。所以更好的市场还是在美国。我们原本在英国也有一些产品,但慢慢都会退出了。虽然我们感觉英国也是成熟市场,但其实是风险高、收益不匹配的。
我们考察市场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就是考虑政治、经济、汇率等各方面的宏观因素。而自下而上是我们需要本地合作伙伴替我们管理资产和客户。如果没有合适的团队的话我们是不会着急进入新的市场的。
我们打算在波士顿开新的办公室,就是看中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大,人才比较多,而且基本的文化我们也比较认同。
总之就是容易做的市场先做。
Q:您现在的竞争对手多吗?如果像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巨头也入局了怎么办?
W:竞争对手的话,从几个维度来看,想做海外华人理财的,纽约、北京、杭州都有;做Fintech的也有,智能同步、美元理财、美国保险这些。
但这些和我们的做法本质上不一样。我做的Fintech是资产证券化,而不是在美国卖房或者卖保险。虽然从结果上来看都是资产配置,但从方式上来说,我做的不是一个代销公司,而是一个用金融科技做资产配置的平台。
我们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自己包装、用大数据做风控的。比如说,你直接买一个房子,风险是十分集中的。但如果你投资我们的房子抵押贷款,你投的是100套房子,每套房子你只投了1000或者5000美金,然后你通过收租或其他方式来收益,这是综合考虑过安全性的。
所以本质上,我们还是用科技手段解决金融问题,进而再做资产配置。目前我们是第一家这样做的,也是最大的。
至于其他大公司,他们不是不做,而是做得方式不一样。比如说阿里,他做美国市场就是收购了Moneygram;然后他进入东南亚就是控股了Lazada,东南亚最大的的电商平台。
那京东切入东南亚的方式又不一样,他是在东南亚成立了gd.id.com,先做电商,电商体系以上做物流,物流体系之上再做支付,支付以后再做金融。
所以其实大家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我也会在当地找信托公司和电商合作,但不会自己做电商。我们的做法就是做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ecosystem;而他们的做法是做垄断,做一个上下游的供应链。这是和企业基因有关系的。我们就是开放式、速度快、培育市场的周期相对短。
海投金融服务特色
Q:对于目前主要服务的客户,你们有起步资金要求吗?
W:目标客户是全部华人。但早期还是会先做高净值的用户。随着技术成熟,是可以降低投资门槛的。就比如在中国,余额宝,你几块钱也可以去投资。现在我们的投资门槛是5000美金,未来会降到500美金,甚至50美金也是可以的。这是通过技术不断完善一步步来的。而覆盖的客户人群也会逐渐变广,从高净值到中产的客户。
其实我们产品本身的门槛是非常低的,100、500美金都可以做投资。但是早期来讲,合规成本、人工成本还比较高,所以还是从5000美金起,但这个数字也已经非常accessible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